Home / News / Details
喜报 | 全球Top 1%!ZJUI学子斩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
Date:12/05/2025 Article:王楚希 Photo:受访者提供

近日,202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文简称“MCM/ICM”,中文简称“美赛”)成绩揭晓。ZJUI学子组成的十余支队伍,在与全球两万七千多支队伍激烈竞争中摘得多项大奖。据不完全统计,ZJUI今年共计获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排名前1%)6人次,三等奖(Honorable Mention)12人次,参赛奖(Successful Participant)18人次。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内容涉及经济、管理、环境、资源、生态、医学、安全等众多领域。该项竞赛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 (the Consortium for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COMAP)主办。

 

2025年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于美国东部时间1月23日—27日进行。本届竞赛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队伍参加。比赛队伍以三人小组为单位,要求在四天内对指定的问题完成从建立模型、求解、验证到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以体现参赛选手研究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少年新锐,旗开得胜


在今年的大赛中,两支以ZJUI大一新生为核心组建的参赛队伍从众多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双双斩获大赛最高荣誉——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他们分别是由ZJUI2024级机械工程专业徐浚涵、2023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李祁和ZJE2024级生物医学专业许书睿组成的团队和ZJUI2024级土木工程专业何诺语、董嘉铖和2024级机械工程专业的陈奕乐组成的团队。

 

“”

▲徐浚涵、李祁和许书睿团队获奖证书

 

徐浚涵、李祁和许书睿团队选择了A类题目,该题目要求参赛者建立一个基于楼梯磨损模式的考古分析模型,旨在通过量化分析评估历史楼梯的使用特征与建造信息。该模型的难点在于需在确保低成本和高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实现多因素的系统整合,从而为复杂历史建筑的年代鉴定与功能研究提供了可靠的量化分析工具。

 

在比赛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在专业知识层面进行交叉协作,还通过实际行动展现了卓越的实践配合能力。在处理台阶表面踩踏位置分布问题时,团队采取了理论结合实践的策略。徐浚涵与李祁反复进行实地上下楼测试,积累了大量实验数据。随后,徐浚涵与许书睿系统性地查阅了国内外关于行人踩踏行为特征的文献,为建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李祁充分发挥数理统计专长,运用概率分布理论严谨推导出了台阶表面踩踏分布的数学模型。他们的紧密合作,不仅突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知识局限,更通过持续的思想碰撞和方案迭代,最终形成了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创新成果。这种学科交叉与优势互补,使他们的研究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获大赛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

“”

▲何诺语、董嘉铖和陈奕乐团队获奖证书

 

何诺语、董嘉铖和陈奕乐团队选择了B类题目,此题要求建立可持续旅游管理模型,以阿拉斯加朱诺市为案例,通过优化游客数量、收入分配和环保投资策略,平衡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同时为其他过度旅游地区提供政策适配方案。

 

作为首次参赛的大一本科生团队,缺乏经验的他们起初对如何合理分配建模、编程与论文撰写等任务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对四天三晚赛程的时间规划也毫无头绪。但他们很快调整自己并进入备赛状态,经过多次激烈讨论,决定采取"先通识后专精"的备赛策略:在赛前1-2周,所有成员共同学习数学建模基础知识、编程技能和论文写作规范,确保每个人都对竞赛全流程建立整体认知;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后,他们根据各自兴趣与专长形成具体分工。这种独特的准备方式不仅让每位成员都具备了跨领域的理解能力,更为正式比赛时实现无缝衔接的团队协作奠定基础。

 

“”

▲何诺语、陈奕乐和董嘉铖团队在凌晨完成比赛后的合影

 

在比赛中,何诺语、董嘉铖和陈奕乐团队集中精力对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深度优化,通过百余次参数校准与仿真测试,显著提升了模型的精确性与稳定性。为验证模型普适性,团队选取三亚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应用分析。模型运行结果显示,其输出数据与三亚市实际旅游数据高度拟合。这显示该策略不仅精准预测旅游发展趋势,还能为三亚市和朱诺市量身定制可持续发展策略。基于模型分析,他们提出了包括财税政策调整、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价值的建议。凭借优秀的表现,最终他们获得了大赛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的好成绩。

 


硕果盈枝,感怀不已

 

赛后,参赛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远超预期。通过本次比赛,同学们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与临场应变能力,更在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这次比赛让我们收获颇丰。面对开放性的实际问题,我们在数学建模、编程实现和论文写作等方面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特别是在紧张且有限的比赛时间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大家发挥各自专长,遇到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这种团队协作的经历让我们获得了成长。”

 

除此之外,同学们对学院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充满感激,“我们非常感谢ZJUI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学院的跨学科培养方案使我们能够融合不同专业的多维视角来分析问题;Rhetoric 101 (修辞101-写作原理)和 Rhetoric 102 (修辞102-研究原理)的系统训练使我们具备了学术英语写作能力,让我们能够更规范、高效地完成英语学术论文。此外,在备赛过程中,赛前组织的美赛经验交流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往届获奖学长学姐无私分享的实战经验和技巧有效帮助我们规避常见误区。”

 

“”

▲美赛经验交流会经验分享

 

最后,他们也特别感谢ZJUI教授团队在备赛期间给予的专业指导。其中何诺语、董嘉铖和陈奕乐团队特别致谢ZJUI副教授王伟烈老师的悉心教导。从学习资料寻找到模型优化建议、从论文框架构建到学术表达规范,王伟烈老师细致入微的赛前指导为团队的成功获奖提供了有力支持。

 

 

截至2025年,ZJUI本科生已连续八年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中保持优异战绩。这一系列突出成果,既展现了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ZJUI国际化工程交叉培养体系的显著成效。依托中外合作办学的独特优势,ZJUI通过创新跨学科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等举措,持续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