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天予 ZJUI 2025届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
她在学术竞赛中表现优秀,先后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Honorable Mention)、浙江大学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等竞赛奖项。学业方面,她始终保持优异的成绩,在专业名列前茅,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和浙江大学一等奖学金等荣誉。科研方面,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Micromachines》发表研究题为《新型原子力显微镜纳米球形探针提升聚合物弹性模量测量精度》的论文,展现了较好的学术潜力。此外,作为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书香阅读社的创办者及社长,她策划并组织了多场特色读书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将理性思维与人文情怀深度融合。
凭借出色的表现,目前她已成功收获香港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直博项目和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硕士项目等世界知名高校录取信,她即将前往香港大学继续深造。
力学笃行 竿头日进
“回望过去,觉得ZJUI四年真的带给我很多成长。不仅让我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我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傅天予娓娓道来,向我们分享她在ZJUI的四年学习之路。
初入ZJUI的傅天予和大多数新生一样,面对中西融合的全英文课程体系,她也经历了一段较长的适应期。“刚开始大一生活时,我确实有些不知所措。”她回忆道,“全英文授课的节奏很快,课程难度也超出预期,一开始确实有点跟不上。”
在经历了几节课程后,她迅速调整学习方法:课前认真预习教材、搜集相关资料,课后反复研读课件、进行延伸阅读。“我渐渐明白,仅仅依靠课堂听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课后投入更多时间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与此同时,她还积极参加ZJUI系列英语课程,系统提升专业英语能力,为适应全英文教学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她不懈努力和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逐渐适应下来。令她欣喜的是,这个过程中她收获了全新的学习体验。来自世界各国的教授们带来了多元化的教学视角,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合作学习,不仅帮助她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拓展了她的国际视野。尤其珍贵的是,这样的国际化环境逐渐培养了她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后,她更加主动探索更广阔的实践天地。课堂之外,实验室和课题组成为了她新的舞台。在这里,她不仅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更深深着迷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意义。”她认识到,“课堂知识只是起点,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
砥志研思 自得新途
傅天予对自己的科研兴趣有积极的探索,从大一开始就抓住各种机会与教授主动交流。在浙江大学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她首次尝试将生物力学与仿生理念融入机械设计中,设计并制造了仿生骆驼模型,最终荣获大赛二等奖。
这个项目的灵感来源于傅天予对生物力学的兴趣“我们特别研究了骆驼的行走步态,并参考了Theo Jansen的仿生机械设计原理。”在项目过程中,傅天予和团队伙伴先使用软件进行运动仿真分析,再手工制作连接杆等重要部件,最终形成仿生骆驼模型。经过团队的反复调试,最终成功实现了仿生骆驼的平稳行走。这个项目不仅让她积累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更加深了她对机械仿生学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探索仿生设计与生物制造领域的研究兴趣,傅天予在大一报名了浙江大学贺永教授的暑研项目,开展关于周期性极小曲面(TPMS)多孔结构力学性能的研究。她系统性地运用CAD建模与数学解析方法,尝试研究该类结构的力学性能。通过与贺老师的交流,傅天予深入理解了多孔结构在骨植入物等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关键性能指标:一是需要具备足够的弹性,二是必须保证结构强度以承受长期力学载荷。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传统测试方法在微观表征上存在局限,难以准确测量微观力学特性,这促使她关注到原子力显微镜(AFM)在纳米力学测试中的独特优势。
这一研究经历不仅深化了她对仿生设计的理解,更激发了她对先进纳米测试技术的钻研兴趣。“这个项目让我认识到纳米力学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生物材料这样需要兼顾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的领域。”
基于对纳米技术的浓厚兴趣,傅天予在大二时加入了ZJUI副教授胡欢的纳米制造与生物纳米技术实验室,开始对原子力显微镜(AFM)测量高分子材料弹性模量课题的研究。研究初期,她遇到了实验数据与理论预期存在显著偏差的难题。在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通过系统优化实验装置、改进材料选择标准并重新设计测试方案,最终获得了可靠的实验数据。经过反复实验验证,她和课题组发现了采用球形探针来提升测量精度的可行性。

▲ 纳米球形尖端的制造过程示意图:使用聚焦离子束(FIB)制备纳米球形AFM针尖的步骤(I-III),并展示了针尖的SEM图像(b)、粘附力测试结果(c)及统计分析直方图(d)。
相关研究成果以《新型原子力显微镜纳米球形探针提升聚合物弹性模量测量精度》为题,发表于SCI期刊《Micromachines》。傅天予表示:“这项研究从文献调研到实验设计,从数据处理到论文撰写,不仅提升了我的纳米加工与测试能力,更培养了我解决复杂科研问题的能力与毅力。”胡老师对她的表现也深感欣慰:“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展现出的攻坚克难精神,还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现的谦和有礼的待人态度和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在课题研究阶段,她始终保持积极沟通,高质量完成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的各个环节,最终将其成文并发表。我对她未来充满期待。”
谈到未来,傅天予表示:“我希望能继续探索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力学检测中的应用,尝试优化现有的机械性能表征方法,从而提升纳米尺度测量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这些研究有望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检测技术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除此之外,傅天予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科研理念:“我相信,科研的价值不仅在于探索未知,更重要的是创造能改善人类健康的技术。我期待未来能将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医疗应用。”
兼收并蓄 知行致远
在学习之余,傅天予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其中,她为“基于鲲鹏Boostkit的智能制造高速排样产业解决方案”项目进行竞品分析,斩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全国金奖。这次比赛让傅天予第一次开始思考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路径与潜在困境,“我意识到,要把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带到市场,光有技术可行性远远不够,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商业模式、成本控制等实际问题。”
此外,傅天予还带领团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H奖(Honorable Mention)。作为团队负责人,她从组建团队、学习建模技术,到制定参赛计划、分析赛题要点都发挥了主导作用。备赛期间,她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理清解题思路,搭建论文框架确保逻辑严谨。“这次比赛让我收获了多元线性回归和聚类分析等实用建模技能。”傅天予说,“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在有限时间内合理分工、高效协作,以及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傅天予(二排右三)与社员们共同参与
国学社与阅读社一起举办的“环湖踏春”活动
傅天予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不仅广泛涉猎人文经典著作,还积极推动文化传播。作为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书香阅读社的创始人兼社长,她精心策划了系列读书活动: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到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带领社员们穿梭于东西方文学经典之间。为深化阅读体验,她特别策划了世界读书日活动,组织社员探访徐志摩、金庸等文学巨匠的故居等。这些活动不仅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更搭建了一个促进跨文化交流、启迪思想碰撞的开放平台。
此外,她还热衷于水彩绘画,通过色彩与笔触记录生活感悟。她认为,这种创作既是对日常的观察,也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对内在世界的探索不止于静态艺术,傅天予也将这份专注投射至身体的律动中。她长期保持游泳的习惯,这不仅帮助她放松身心,更成为整理思绪的专注时刻。这些兴趣爱好不仅丰富了她的业余生活,也为紧张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有效的调剂。
她勤学善思,勇于探索,
在机械工程与生物医学
交叉领域持续深耕;
她治学严谨,知行合一,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