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起,ZJUI开设“优秀助教奖”(Top TA Award)。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旨在通过构建助教荣誉体系激发助教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提升他们对教学辅助工作的投入度和责任感,发挥优秀助教示范引领作用。2024年,ZJUI共计4位同学获得"优秀助教奖"。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担任助教的那些故事,体味他们的付出与热爱,分享他们的收获与喜悦。
林浩文,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2022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生,于2023-2024秋季学期担任RHET 101 Principles of Writing(修辞101-写作原理)课程助教以及2023-2024春季学期担任RHET 102 Principles of Research(修辞102-研究原理)课程助教。2024年获评ZJUI春季学期优秀助教奖。

打破常规,创新课程 “智” 略
Rhetoric 系列课程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个人兴趣领域,根据每位同学的写作水平和语言特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同时结合场景化训练提升沟通表达技巧。同时,课程教授John Maclean极为重视课程体系的持续优化与创新,从而系统性地提升本科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 学期初始,精准掌握每位同学的写作水平,对于教授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小组安排至关重要。在以往课程中,通常做法是要求学生自行完成并提交一篇短文。但林浩文与其他助教在课程教授John Maclean的支持和鼓励下,决定另辟蹊径,采用一种别出心裁的“访谈”方式 —— 在学期第一周结束后,林浩文决定安排课程助教(TA)与学生进行一次简短的谈话。 对此,林浩文精心设计了此次“访谈”的问题。一方面,它们能帮助同学们快速了解课程的内容,引导同学们畅谈对课程的期待,以及对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小问题的看法,使同学们在轻松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增进对课程的认知。另一方面,借助这种相对轻松的方式,能够巧妙地检测同学们的英语水平,为教授后续教学内容的规划提供有力依据。林浩文向我们介绍道:“这样做,既拉近了学生与助教之间的距离,营造出更为融洽的学习氛围,又能直观地考察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效果十分显著。”
教学妙法,开启写作密码之门
Rhetoric 系列课程设计紧密围绕现实需求,鼓励学生在完成贴近社会的写作任务过程中,不仅能构建系统性思维框架,还能通过多元文化视角的剖析深化对复杂议题的理解。林浩文认为,帮助同学接触新知识和新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制造关联感”。以讲解argument(论证)的构建为例,在讨论课堂上,林浩文会引导同学将学术英文写作与他们熟悉的高考语文写作方法紧密关联起来。通过这种类比,同学们能够迅速找到理解新知识的切入点,从而显著提升对新鲜知识的掌握速度。 此外,林浩文还常常把学生带入真实场景之中。比如,当社会上出现某个热点新闻时,他会向同学们抛出问题:“假设你需要反驳这一热点新闻中的某个观点,你会如何组织语言、运用论据来说服别人?”如此一来,学生们便能深刻地意识到,学术写作并非是高高在上、脱离生活且从未接触过的神秘事物,它其实只是另一种表达观点的方式,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种认知的转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小组讨论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互动中来,在交流碰撞中深化对写作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不仅如此,林浩文兴致勃勃地与我们分享了课堂上那些饶有趣味的故事。在他的讨论课上,学生们在寻找论据支撑观点时,偶尔会引用同一段文章的内容。令人惊讶的是,不同学生会从相同的内容中解读出截然不同的含义。“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有时会断章取义,仅仅关注文章中的个别词句,而没有对文章整体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忽略了上下文的关联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才引发了诸多歧义。”林浩文告诉我们。作为助教,他细心引导同学们从全局视角剖析文本,学会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核心主旨。在他们引用论据时,鼓励他们回溯文本的整体架构,思考该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通过反复研读上下文,明晰词句的真正内涵,以此全面提升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我想让每一次课堂讨论都能成为同学们深度挖掘知识、提升思维水平的契机。”林浩文跟我们分享说。
助教时光,见证硕果累累
回望自身,林浩文也表示自己在助力同学成长进步的同时,自身亦收获满满。“在此过程中,我的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得以显著提升,责任感也愈发强烈。我对教学逻辑的理解愈发透彻,熟练掌握了把抽象知识点巧妙拆解、具象化为生动具体案例的技巧,能够让同学们轻松理解所学内容。” 与此同时,林浩文还表示,自己的逻辑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在与国际学生频繁交流互动中,他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极大地拓宽了他的知识面。 当得知自己获评ZJUI春季学期优秀助教奖时,林浩文感到既惊喜又欣慰,同学们的认可给予了他莫大的鼓励。他说,“在担任助教的日子里,每一次为学生答疑解惑,每一回助力他们突破知识的难关,都让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与价值。”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帮助一位英语基础薄弱且羞于表达的同学逐步提升英语写作能力的历程。起初,这位同学无法准确提炼文章中心要点,所写的文章也存在一些基础的语法错误。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答疑时间(Office Hour)里,林浩文着重引导他与同组同学深入交流。从确立文章立意、搭建大纲框架,再到雕琢细节,林浩文一步步助力他融入同组热烈的交流讨论之中,使他在同伴互助的良好氛围中逐渐掌握写作的节奏。陪伴同学们成长的这个过程,让他深感意义非凡。“如今,我非常期待未来能继续在教育领域奉献自己的力量,如同熠熠生辉的明灯,照亮更多人追逐梦想的‘追光之路’。” 林浩文说道。

▲ 林浩文(左二)和写作助理一起与授课教授John Maclean合影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在讨论课的组织上,作为助教,我们要营造出热烈的讨论氛围,切不可仅仅充当教授的“传声筒”或是学生的“问答机器”。我们要引导学生勇敢地相互讨论、积极表达观点。身为助教,我们有责任鼓励学生在彼此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充分利用讨论课的时间,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并巩固,让讨论课发挥出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