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很妙,我非常荣幸跟竺校长一样在UIUC接受过教育,而后来到浙大教书育人。我在遵义西迁旧址中,见识了他在逆境中追求真理的热情,也尽我所能把这些宝贵品质传授给我们的学生,燃知识之薪,延传承火炬。”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ZJUI)美籍研究员、助理教授Mark Butala如是说。
ZJUI作为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的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拥有超过30个国家的国际化师生群体,教师队伍中约一半为外籍教师。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ZJUI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充分依托两校历史文脉资源优势,将强化基层党建与丰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打造竺可桢精神学院文化品牌,通过开展“五个一”与“循四道”竺老精神学习系列活动,促进党建、文化、业务的互动、互通、互融、互促。在ZJUI,竺可桢老校长不仅是求是榜样,也是两校缘起之处,立身之基。ZJUI党支部组织的丰富多彩的竺可桢老校长精神学习系列活动,已然成为凝聚全院师生的重要纽带。竺老的教诲穿越百年时光,跨越万千公里,超越民族与文化,丰盈着科学灵性,充满着教育情怀,承载着奋进力量,缓缓地走进每一位师生的心里,悄然生根发芽。
铸魂育人,创新培养国际化新工科人才
竺可桢先生曾说过,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才,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已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者之富于常识也。ZJUI秉承以竺可桢精神涵育学院文化,成就明日领袖的理念,在支部书记马皓教授带领下,ZJUI党支部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建设国际化新工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在地国际化特色的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提议并建设“德育共同体”“专业教育共同体”“综合素质教育共同体”三个平台,稳步落实“三全育人”。支部党员教师携手学院外籍教师为学子作“秉求是之精神,拓工程之视野”学科前沿科普讲座,增进同学们对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科前沿领域的了解;搭建平台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量子物理课程思政教学”获省级课程思政项目立项;课程思政写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做到“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利用field trip课外实践调研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思政;结合科研方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师生共同参与碳中和建设、乡村振兴建设等。

此外,ZJUI扎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夯实强国之基础。支部书记带头积极推进招生模式改革,确保人才“进出口”质量。组织开展课程改革,开设并优化工程交叉特色课程,学院增开45门专业选修和11门通识选修课,3门课程获省级一流,5门获校级一流,3个专业学生全面开展专业交叉型毕业设计,所有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组织开展学生大一进教授实验室、全面暑期科研、四级科研训练项目等,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本科生在校期间30%左右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学院已经毕业三届毕业生,去向夺目,深造率超90%,并且多数为世界排名前30高校。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 首届本科生UIUC学位授予仪式
榜样引领,推动建设师德师风人才高地
竺可桢先生一贯提倡“教授治校”,他曾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ZJUI也希望通过竺可桢精神文化品牌的打造,驱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组织符合中外合作办学特点的特色活动;将师德师风作为学院全体教职工会议必讲内容和支部“三会一课”常规内容,定期开展专题讨论和主题活动;将师德师风写入长聘教职评聘制度,以考核促提升;建立导师领航护航机制,实现助理教授100%配置师德导师、职业导师、事业之友,为青年教师成长助力。
在“竺可桢精神”学习与传承系列活动下,师生凝聚力显著提升,教师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和科技前沿,争做先锋,担当作为,学院接连实现了在“鲲鹏行动”计划、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等重大纵向科研项目的突破,形成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发展态势。

△ 中外籍教师参观“大先生”师德师风主题展览

ZJUI党支部党员、学院助理教授谭述润老师在参与竺可桢精神学习系列活动后感触颇深,他指出,竺先生在八十多年前就给我们植下民族“文化自信”的种子,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求是”灵魂,在科学时代的背景下重新阐释。他认为,如今的求是精神之科学理性思辨、探求真理的纯粹性将与科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性相结合,求是精神的主观能动性将与实践检验真理、矛盾推动发展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相结合。这就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精神的统一与融合一样,这些精神的瑰宝及其伴随时代的新发展,必将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在这“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人类社会的大发展”。
探索创新,打造创建示范引领文化品牌
无论是疫情防控过程中外籍教职工的理解与支持,使命愿景大讨论中全院师生以主人翁姿态各抒己见深度参与,还是师生对浙大历史和竺可桢精神的了解与认同,都得益于ZJUI党支部联合学院本研学生党支部共同创建的竺可桢精神文化品牌。在ZJUI,全院师生人手一本的中英文双语竺可桢精神宣传册,成为了将竺可桢精神深入推广到全体中外籍师生中的重要载体。
ZJUI以竺可桢精神作为学院文化品牌核心的原因,要从一百多年前浙大与伊利诺伊大学结缘说起。1906年,时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埃德蒙·詹姆斯对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建言,希望其利用庚子赔款推动中国教育。 竺先生正是在庚子赔款支持下,赴美学习,获得了伊利诺伊大学的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可以说,竺可桢校长是两校文脉的首个历史交汇点。而百年后的今天,ZJUI学子也踏上了竺老走过的求学路,亲身体验中西文化的不同魅力,拓展全球视野。
正因为此,ZJUI发起并组织开展了“承竺老之德,育栋梁之才”精神学习系列活动,以“竺可桢精神”引领人、凝聚人,开展了“五个一”竺老精神学习系列活动,推出“感悟竺语”和“竺老故事”系列推文20余篇,为竺老精神宣传拓展新媒体阵地;带领支部党员在校区竺可桢塑像前开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竺老精神深入融入学院发展建设”等多次相关主题解读专题党课和分享交流;带领学院中外籍教职工参访位于绍兴气象博物馆的竺可桢纪念馆。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将竺老精神深刻融入学院文化建设,为培养担当大任的栋梁之才和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为打造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和浙江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贡献力量。

△ “五个一”竺老精神学习系列活动

竺可桢先生是在受到了非常好的中国教育基础上,又远渡重洋接受了先进现代的专业科学精神教育,融汇了东西方文化之所长,对百年后的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引意义。如何在新时代铸魂育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能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能从竺老精神宝库中学到很多,也值得我们沉下心深入研究。
未来,ZJUI支部将进一步把学习竺可桢精神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结合起来,把竺可桢精神学院文化品牌建设同学院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发挥特色,学深学实,学以践行。积极以竺可桢精神为引领,铸魂育人,培育求是新传人;榜样引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让竺可桢精神在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精神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