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News / Details
榜样的力量 | 在工科跨界之路上,她与“兴趣”和“实践”同行
Date:26/05/2025 Article:王楚希 Photo:受访者提供
“”

余思颖 
2025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她先后获得第八届浙江大学物理学术竞赛二等奖、第三届浙江大学混凝土龙舟赛三等奖、浙江大学国际校区白马杯辩论赛团体一等奖和浙江大学国际校区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一等奖等奖项,并在学业上连续获得浙江省政府奖学金等荣誉。凭借优异表现,她曾获评浙江大学"优秀学生"称号并在学业优秀、文体活动等领域获得单项标兵荣誉。在公益实践方面,余思颖展现了持续的教育热忱。她多次担任Rhetoric 101(学术写作原理)、Rhetoric 102(研究写作方法)以及计算机编程导论等多门课程的助教工作,负责组织研讨课、批改作业和指导学生学术写作。此外,她还远赴云南景东参与支教项目,为当地五年级学生设计开发了系列趣味科学实验课程,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如今这位勤奋好学的电气工程专业优秀学子,即将奔赴香港中文大学,开启学术探索的崭新篇章。

 

 

格物致知,志趣难求

 

“我想整个本科阶段最大的挑战和核心目标就是‘找到自己的兴趣’。”余思颖在回顾四年求学时光时表示在当今高度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尤其需要在大一、大二这一关键窗口期精准定位自己的研究志趣,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细分领域的发展路径。这不仅是开启学术生涯的首要环节,更是整个本科阶段最关键的成长跨越之一。

 

2021年夏天,刚刚结束高中生涯的余思颖站在专业选择的十字路口。当时的她对未来专业方向只有一个朦胧的认知:"我隐约感觉自己对'电'相关的领域比较感兴趣。"然而,这种模糊的兴趣指向并不足以支撑具体的专业选择决策。

 

"按照国内传统的专业划分方式,电气大类被细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方向,"她解释道,"对于刚结束高考的学生来说,要在缺乏实际了解的情况下精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细分方向,确实存在很大难度。"

 

就在她举棋不定之际,ZJUI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吸引了她的注意。该模式打破传统专业壁垒,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学科交叉领域的广阔空间。经过慎重考虑,她最终选择了ZJUI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希望在这个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中,找到真正契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方向。

 

 

千帆过尽,厚积薄发

 

大学伊始,余思颖便沉浸在各式各样跨学科的工程知识中,接受着系统而全面的基础课程教育。但对她而言,保持求知若渴的心态和明确的目标导向始终至关重要。"大一大二时我确实经历了一段迷茫期,"她坦言,"仅仅依靠课程学习很难深入理解电气工程的各个细分领域,我必须主动寻找课外实践机会来探索方向。"

 

怀着这样的认知,余思颖积极寻求科研实践机会,在本科早期就开启了她的学术探索之路。对此,她特别感谢ZJUI助理教授刘佐珠等老师的悉心指导。"最初结识刘老师是在大一申请实践项目时,"余思颖回忆道,"当时我们作为大一新生缺乏研究经验,刘老师不仅耐心指导我们掌握基础研究框架和学习方法,更在课题选择上充分尊重我们的想法。"

 

大一下学期,她选择加入了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勇教授课题组,参与运动控制研究。在这个项目中,她基于ROS2系统对小米CyberDog进行基本开发:从关节电机控制到姿态逆运动学解算,从步态规划到手柄驱动实现,这些实践让她系统掌握了嵌入式控制的基本技术。

 

进入大二后,她的科研视野进一步拓宽。在ZJUI助理教授刘佐珠、杨浩的指导下,她参与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联邦PCA的鲁棒性研究"。通过复现P-COV、AP-COV、AP-STACK三种联邦PCA算法和开展数据集异质化实验,进一步深入理解了数据处理的方法。在项目完成后,刘佐珠老师评价道:"余思颖在研究训练中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出色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

 

除此之外,她还赴浙江大学黄科杰教授课题组,开展基于FPGA的真随机数发生器研究。在这个项目中,她创新性地利用SRAM的BRAM读写时序违例特性生成随机数,并系统分析了随机数质量与FPGA上电时间的关联规律,由此获得了数字电路与体系架构研究的宝贵经验。

 

"专业选择应该建立在充分实践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而不是临时的仓促决定。"余思颖这样总结道。这些跨领域的科研经历不仅帮助她逐步聚焦研究兴趣,更让她对电气工程各分支学科建立了系统认知。每一次实验室的探索,都为她未来的专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让她的学术视野得到了质的飞跃。

 

 

志趣既明,博采生辉

 

在计算机编程导论(ECE 120)课上,当学到从晶体管到小型处理器的构建过程时,余思颖逐渐对计算机体系架构产生了浓厚兴趣。"我特别喜欢这门课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她提到,"从MOS器件到处理器,配合理论课和软硬件实验,整个课程设计非常有趣实用。"

 

对这门课程的浓厚兴趣促使余思颖超越了学习者的角色。在课程结束后,她主动申请担任该课程的助教,希望将这份学习热情传递给更多同学。在担任助教期间,她承担了多项重要教学辅助工作:负责辅助作业批改与反馈、定期开展答疑辅导,并策划组织了期末复习研讨会。这段助教经历不仅提升了她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沟通技巧,更通过教学相长的过程,使她对课程知识体系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理解。

 

“”

▲余思颖作为助教组织的ECE120 期末复习课

 

对此,课程导师刘佐珠老师评价道,"作为ECE120课程助教,她工作认真负责,能灵活应对各种教学需求。相信以她的规划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博士阶段一定能取得丰硕成果。"随着后续在计算机组织与设计、数控系统实验等课程深入学习,她越来越享受这种动手实践的过程。"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应用的过程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基于实践研究的积累,余思颖最终确定了计算机体系架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等联动的交叉研究方向。为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她选修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相关的硬件系统核心课程。该系列课程要求学生手写操作系统、处理器和后端版图,工程实践强度极大,即便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也颇具挑战。

 

“”

▲ECE425余思颖设计的数据通路(Datapath)版图 

 

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在大一大二培养的跨学科工程素养,余思颖在学习与实践中成功掌握了把硬件系统领域从最顶层到最底层的技术,相关课程均获得A/A+的优异成绩。其中在ECE425课程中,她设计的相关作业斩获班级评比第二名。

 

尤为突出的是,在计算机组成与设计(ECE411)课程中,余思颖和ZJUI2021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倪驰明、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来孔宁、尉恒嘉一起合作成功实现了一个基于RISC-V的超标量乱序多发射处理器。该设计创下课程纪录——首次在benchmark测试中实现IPC>1(单时钟周期处理超过一条指令),最终在性能竞赛中拔得头筹,并荣获Optiver公司赞助的1000美元奖金。

 


当前,余思颖正致力于"基于 CUDA 加速的缓冲器插入优化"课题研究。提及未来发展方向,她表示:"我希望探索前沿技术在电子设计流程中的创新应用,同时深入研究计算机系统架构与硬件设计之间的协同优化机制。"凭借对计算机体系架构的深刻理解与持续的研究热情,余思颖将继续在自己热爱的研究领域不懈探索,开拓创新。

 


志在奉献,趣在四方

 

“”

▲余思颖(左二)和团队赴云南支教合影

 

在公益实践领域,余思颖始终展现出强烈的社会担当。作为Rhetoric 101(学术写作原理)和Rhetoric 102(研究写作方法)课程的助教,她每周精心设计研讨内容,耐心细致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将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有机融合。

 

尤为可贵的是,她曾赴云南景东参与支教活动,担任五年级科学教师及班主任。她巧妙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趣味实验,通过盐水动力车等创意项目,为孩子打开科学之门。"印象最深的是电学实验课,"她回忆道,"孩子们对面包板等实验器材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很多同学第一次接触就能成功搭建完整电路。"这段支教经历让余思颖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对课堂节奏和秩序的把握。短期支教虽然难以系统性地传授知识,但通过激发兴趣、开拓视野,我们能为孩子们播下求知的种子。"

 

“”

▲余思颖(左一)参与"白马杯"辩论赛决赛合影

 

在专业研究之外,余思颖更是一个充满生活热情的多面手,她既是辩论场上思维敏捷的辩手,又是音乐世界的爱好者。她多次参与辩论赛,所在团队曾荣获浙江大学国际校区"白马杯"辩论赛冠军,个人更凭借出色的总结陈词斩获决赛"最佳辩手"称号。闲暇时分,音乐也成为她调节学习节奏的重要方式,帮助她在紧张的学术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态。

 

"学习和实践中最重要的不是一开始就找到'完美'的方向,而是要敢于尝试、追随兴趣。我们常常被'我能否胜任'的担忧束缚,预设自己做不到,结果错失了很多机会。不论是专业研究项目、课程项目还是支教,真正投入后往往会发现,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等待'完全准备好'再开始是不现实的,在实践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成长方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