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News / Details
榜样的力量 | 不只做跨学科的“桥梁”,更是实践的“工匠”
Date:24/04/2025 Article:王楚希 Photo:受访者提供
“”

马祎萱 
ZJUI 2025届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 

 

她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工业化建筑与智慧建造竞赛一等奖、第五届国际大学生混凝土龙舟赛最佳论文奖,并在学业上连续获得国家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和浙江大学一等奖学金。凭借优异表现,她多次获评浙江大学"优秀学生"称号,并在创新创业、学业优秀、劳动实践、公益服务等领域获得单项标兵荣誉。目前,她已成功斩获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香港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八所世界知名高校的Offer。
 

 

跨学科求索,初显锋芒

 

在ZJUI的求学历程中,马祎萱始终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深耕学业,凭借持之以恒的努力在ZJUI四年学习中取得了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谈及专业学习,她表示,ZJUI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探索多样可能。“相比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我在ZJUI学习时能接触更多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与项目。在多元培养模式的浸润下,我逐步领略到跨学科融合所蕴含的独特魅力。”马祎萱说道。

 

在求知的道路上,马祎萱从未止步于课堂知识的汲取,而是始终以开放进取的姿态投身科研实践。她认为,“很多时候,完美无缺的准备并非开启科研之旅的前提;相反,勇于尝试、敢于迈出第一步,是我在ZJUI学到的第一课。秉持着这一理念,从大一起她就积极投身科研实践。在ZJUI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她参与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以Axial Load-deformation Behavior of A Novel Bamboo-culm based member with a hybrid of glue, timber plug, bolt connections为主题,在ZJUI浓厚的学术氛围与跨学科交流环境中,正式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学术之旅。此后,马祎萱还参与了浙江大学舒江鹏教授主持的关于计算机技术在超限大件运输车辆桥梁卡口诊断及非现场执法中应用的项目,进一步学习了机器视觉知识,同时强化了从工程需求出发运用多领域知识破解复杂工程难题的思维方法。在这些科研实践中,她将 ZJUI“学科交融、知行合一” 的育人理念深植于心,并内化为自身学术成长的强劲动力。

2024年,她加入东南大学吴刚教授的桥梁监测项目,与团队的同学们合作研发出“长线型结构空间变形监测传感器”。“在参与不同研究项目的过程中,从理论构思到技术整合,每一步推进都历经波折,却也让我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这些经历坚定了我在学术道路上深耕的决心,激励着我为攻克更多结构监测难题贡献力量。”马祎萱激动地告诉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科研兴趣点——结构健康检测与计算机视觉应用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她提到,将这两种不同领域的技术融合,能够为复杂的结构安全问题提供高效且智能的解决方案。计算机视觉技术凭借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能够精准捕捉并分析结构表面的细微变化,这对于及时察觉潜在的结构损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赛场砺剑,载誉而归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保持学业成绩的同时,马祎萱在学科竞赛中同样表现亮眼。混凝土龙舟赛是一项融合材料科学、结构设计、机械工程与文化创意的多学科交叉赛事,参赛团队需完成材料配比、美学设计、动力系统研发及实体模型制作,最终打造一艘可实际航行的混凝土龙舟。马祎萱与ZJUI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等不同专业同学组建“东君号”团队,征战浙江大学混凝土龙舟赛与国际大学生混凝土龙舟赛。在备赛过程中,马祎萱多次优化混凝土配比,确保其兼具优异的抗压、抗拉及抗裂性能,从而提升龙舟的结构强度与耐用性。同时,她提出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船体进行流体动力学仿真分析,通过模拟不同工况下的水流特性来优化船体设计,有效提升了龙舟的航行性能与效率。在她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其作品凭借工程性能突破与文化美学价值的双重优势,最终斩获浙江大学第四届混凝土龙舟赛一等奖,并在第五届国际大学生混凝土龙舟赛邀请赛中荣获最佳论文奖。

 

“”

马祎萱团队制作的龙舟

 

此外,在全国大学生工业化建筑与智慧建造竞赛中,马祎萱与ZJUI2023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颜硕、2021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李欣阳和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21级土木水利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汪旻扬、2023级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张晓武组成的团队在大赛中斩获了全国一等奖的佳绩。在项目中,马祎萱主动将专业所学与绿色低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深度结合,通过创新设计推动可持续建造落地。她主导了模块与构件的设计工作,在从功能划分到材料选型的整个过程中,将低碳理念深度融入其中 。 同时,她深度参与结构验算,通过参数优化降低能耗与人力成本。她与团队成员一起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反复打磨,持续优化和改进建造流程,最终团队方案才得以在大赛中斩获佳绩。

 

“”

马祎萱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工业化建筑与智慧建造竞赛

 

谈到获奖,马祎萱跟我们分享说,“这次的参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创新技术对现代建筑行业的重要推动作用,在绿色建造和可持续建筑领域的不断探索与突破尤为关键。通过这次比赛,我不仅加深了对建筑设计和施工的理解,还提升了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未来在建筑行业中的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反哺育新,熠熠生辉

 

回首ZJUI的四年时光,马祎萱感慨道:“在这里,我真切感受到了一届又一届学子之间温暖的传承与互助。”

初入校园时,全英文授课环境、跨学科课程挑战,曾让她在学业与未来规划的迷雾中徘徊——如何找准学习方向?职业路径该如何规划?幸运的是,ZJUI的学长学姐们用亲身经历为她点亮了灯塔:课程助教手把手指导实验数据分析、学长学姐跨专业深造经验分享和“一对一帮扶计划”更让她随时能解开心中的疑惑。 

在这些“过来人”的耐心指引下,她从模仿学长的文献阅读方法起步,到主动参与前辈主导的科研沙龙,逐渐在交流碰撞中明晰了兴趣方向。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承,不仅帮她在短时间内适应了高强度的学习节奏,更让她在耳濡目染中接过了互助的接力棒——正如当年学长学姐牵着她的手走出迷茫。

如今的她也开始为新生讲解选课技巧、分享竞赛备赛经验,让ZJUI特有的温暖在代际传递中愈发醇厚。她先后担任RHET 101/102写作/研究原理、PHYS 211大学物理课程的助教。这些角色于她而言不仅是职务,更是传递经验的桥梁:作为写作课助教,她会针对每位学生的论文逐句标注修改建议,一对一指导学术表达逻辑;在物理课答疑时,她将复杂公式拆解成生活化的比喻,帮助新生理解抽象概念。 

当看到学弟学妹们从初入时的迷茫到逐渐展露自信,她深知自己正做着曾经学长学姐为她做过的事——那些看似微小的答疑、分享与陪伴,实则是ZJUI人代代相传的精神纽带,而她正以自己的方式,让这份温暖在课程答疑室、图书馆角落、校园茶歇间持续流淌,成为更多人成长路上的星光。

除此之外,马祎萱更是以热忱之心投身公益事业,践行社会责任,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到263小时。凭借持续而扎实的付出,她连续三年获评"志愿服务标兵"称号,并被授予浙江大学三星级志愿者荣誉。

同样,在社会实践中,她始终以敏锐视角锚定时代议题,将个人成长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脉络。2022 年暑期,作为核心成员,她投身于 “亚运精神与城市体育文化建设” 调研项目。期间,项目组聚焦探寻亚运精神与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融合途径,致力于提升公众对亚运文化以及体育产业价值的认知。最终,团队项目斩获国际校区社会实践三等奖。

 

“”

社会实践团队合影(左二为马祎萱)

四年来,她以专业知识为根基,深入思考现实社会问题。“ZJUI为我们搭建起丰富多元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平台,提供了大量宝贵机会。在参与过程中,我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得以培养,实践技能也得到充分锤炼。” 她一直坚信,真正的成长,始于走出课本的那一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