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总览
概况
为推动本科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完成本科生教学工作的机制,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成立本科教学委员会。委员会是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咨询、审议、监督和指导的专家组织机构。(委员会成员顺序按姓氏拼音笔画数排列)
成员
马皓
ZJUI副院长。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电源学会副理事长、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装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电源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浙江省电机动力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大学)主任。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织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浙江省科协第九、十届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2013-2017),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校友分会秘书长(2007-2019)、副会长(2019-2023),IEEE工业电子学会执委会委员(2014-2015),Journal of Power Electronics (JPE)和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国际学术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IEEE PEAC 2022、IEEE PEAS 2021、IEEE PEAC 2018、IEEE PEAC 2014和IEEE ISIE 2012等国际学术会议的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主编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评教育部精品教材1部。指导研究生获得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项、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项。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应用、电力电子先进控制技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电动汽车中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系统故障诊断理论和方法、新型高效功率变换拓扑与控制技术等。
王高昂
王高昂博士于2020年9月加入ZJUI成为助理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有计算机视觉,图像和视频处理,具体还包括多目标跟踪,姿态估计等。 王高昂博士2013年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本科学位,2015年于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获得硕士学位,2019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华盛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信息处理实验室。之后他工作于旷视美国研究院和Wyze Labs,致力于多帧图像融合等研究。 王高昂博士自2017年起,连续三年参加了英伟达组织的城市挑战赛,多次在不同赛道中取得第一第二的名次。他在很多知名期刊以及国际会议的评审中担任审稿人角色,包括T-PAMI,T-MM,T-CSVT,IEEE Access,MMSP,IEEE SPL,ICME,ICASSP,T-II等。

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图像和视频处理
李宾宾
李宾宾现为浙江大学国际校区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助理教授,其于201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入职浙江大学之前,李宾宾曾作为博士后研究员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工作两年。 李教授致力于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的研究,主要通过创新性的统计方法为工程结构安全性,可持续性以及韧性的度量和优化提供解决方案,具体研究方向包括贝叶斯系统辨识、结构动力分析与测试、不确定度量以及结构可靠度等。李教授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土木工程结构提供一个智能大脑,使之可以感知自身及外部信息并作出正确反应,特别是在地震、台风等极端荷载作用下。

研究方向:结构动力学,结构健康监测, 结构风险与不确定性, 贝叶斯统计
李楚杉
现为ZJUI长聘副教授。2014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师从汪槱生院士与何湘宁教授;2013年12月~2014年6月于中国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为IEEE Fellow C.Y.Chung教授;2014年7月~2017年7月于加拿大瑞尔森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为David Xu教授。2017年10月起,任职于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ZJUI国际联合学院,担任助理教授职务,教授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方向课程。在攻读博士期间,曾于2008年4月至2008年9月赴中国香港美国国家半导体香港研发中心实习,并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访问学习合作教授为IEEE Fellow, Alex Q. Huang教授。 本人长期从事高性能电力电子变流器拓扑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在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合作团队为IEEE Fellow何湘宁教授以及“优青”获得者,“青年973”首席专家李武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共有直博生,博士生10余人,硕士研究生20余人。本人在多年研究中,共发表SCI/EI论文3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篇,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论文总SCI他引208次(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论文总引用472次(数据来源Google Scholar),获中国发明专利7项。 学术兼职:国际电力电子专业期刊《IEEE TRANS. ON POWER ELECTRONICS》,《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等期刊审稿人。

研究方向:交通电气化,高功率密度变流器,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电子多电平变流技术
李德纮
李德纮,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浙江省鲲鹏行动计划支持专家,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联合学院院长,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新加坡工程院执行委员会委员、交通学部主任。于2021年加入浙江大学之前,李院士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暨环境工程学系终身长聘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务委员。他于2002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杂志评选为年度“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TR35”,名列美国斯坦福大学所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以及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根据谷歌学术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李德纮院士在海事运输领域排名第一,港口物流、公共交通、城市出行等领域排名第三,交通政策领域排名第五。李院士的研究集中于港航物流系统,海事运输系统,城市出行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交通规划与政策等。在大型集装箱港物流作业、高通达自主交通系统、高信度交通仿真等领域做出了高质量的学术贡献。作为全职在华工作的外国院士,李德纮院士在2019年10月于北京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接见。

研究方向:港口物流,海事运输,城市出行,公共交通,交通政策
陆强
院长助理,协助院领导管理本科教学工作。
邵昉伟
邵昉伟博士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得了本科和硕士学位后,于2002至2007年期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Jacquelien K. Barton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学习。此后,她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马塞诸萨州总医院进行了博士后的研究。2010年,邵昉伟博士加入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获得南洋助理教授计划的支持,建立独立课题研究组,开展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学术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核酸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化学生物学
林毓
林毓博士是ZJUI助理教授。她于2017年获得耶鲁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于2011年获得浙江大学光电工程学士学位。在加入ZJUI之前,她在位于德国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林博士从事工程、生物和物理交叉学科的研究。她设计并制造了新型显微镜来研究有趣的生物结构和功能。

研究方向:超分辨光学显微镜,光片照明显微镜,自动化显微镜和高通量图像数据处理
崔佳欢
ZJUI长聘副教授,现任专业教学主任、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崔博士于2012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本科学位,并于2016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他还担任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基本流体力学和湍流研究,计量技术,风扇和进气口(通风口)的设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