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概览 / 详情
榜样的力量 | 成长于多元文化,数字世界的守护者
时间:04/07/2025 记者:王楚希 摄影:受访者提供
“”

 

屈子轩 

ZJUI2025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生 

 

作为浙江大学国际校区第六届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及国际校区心海助学站发起人之一,他参与了包括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学生创新论坛、德国副总理罗伯特·哈贝克与浙大学子交流会等重要中外交流活动,有效传播了ZJUI培养理念和办学特色。学业方面,他曾荣获浙江大学二等奖学金、南都创新奖学金,并获评“浙江大学优秀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等。凭借在学业辅导的突出表现,他还荣膺“朋辈学业辅导之星”、“学业优秀标兵”及“社会工作标兵”等荣誉。在学科竞赛领域,他曾在2024年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目前,他凭借优异综合表现,以复试第一的成绩保研至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攻读直博项目。

 

 

从品宣出发,分享“浙”里的故事

 

摄影一直是屈子轩的热爱,在他来到ZJUI之后,便被校园的美景与文化所吸引。“我经常漫游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拍摄不一样的风景,时常发现校园处处洋溢着活力和朝气,有一种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美。”

 

“”


▲  屈子轩摄影作品

 

在持续的摄影创作中,屈子轩不仅用镜头定格了校园的美好瞬间,也因此与ZJUI品牌宣传中心及国际校区学生会的伙伴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推文制作、文案撰写到摄影技巧,我的这些技能都是在与品宣团队的协作中逐步掌握的。”谈起这段经历,屈子轩满怀感激。一篇篇报道、一张张照片,逐渐拓宽了屈子轩的视野。“参与ZJUI品牌宣传的过程,我不断汲取新知,学会了用观察者的角度去审视世界。我逐渐发现了自身能力与学院发展需求的契合点,愈发渴望将所学转化为惠及他人、回馈社会的实际行动。”正是这样的体验,让他坚定了以文化为纽带构建与外交流桥梁,助推学院发展的信念与决心。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屈子轩在学期间报名参加了德国副总理罗伯特·哈贝克与浙大学子的交流会。“面试环节要求我们用英语表达对国际议题的看法,我记得当时讨论的是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环境保护。”屈子轩回忆道,“得益于ZJUI的全英文教学和国际化培养模式,我能够熟练运用跨文化思维快速回应,才顺利通过了选拔。”

 

“在会场上,聆听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们提出的国际议题,我意识到若要做对外交流的使者,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罗伯特·哈贝克与同学们之间开放且包容的国际交流给屈子轩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切身感受到国际交流的价值,激发了他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

▲  屈子轩参加德国副总理与浙江大学学生交流论坛

 

为了进一步拓展校级学生交流网络,分享学习经验和学生发展实践,屈子轩作为学生代表走出浙大,前往四川大学参加“对话共鸣,共筑未来: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实践与学生成长”学生创新论坛。他与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十多所知名院校的学生代表,就课程设置与创新、学生组织与活动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

▲ 屈子轩代表浙大国际校区学生会在四川大学主办的学生创新论坛发言

 

谈及参会的初衷,屈子轩表示:“我希望通过与不同学校学生的交流,了解如何进一步加强校内朋辈支持,为同学们提供更优质的学业指导和生活支持,共同营造更美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从学生的角度向外展现我们学院的优秀办学经验和培养特色。”

 

带着满满的交流成果回到校园,在深入了解同学们需求后,他决定与团队伙伴共同发起搭建一个集专业学习辅导、未来职业规划和文体技能培养于一体的多元化学习平台——“心海助学站”。“这是一个完全由学生自发运营的互助平台,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可以在这里分享兴趣爱好、交流课堂心得。我们还会定期邀请学院课程助教举办专题讲座和期末复习指导。”在助学过程中,心海助学站涵盖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的丰富活动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在寒暑假期间,他积极参与学院的招生宣传,为考生与家长答疑解惑,分享就读体验。他与学生团队通过社交媒体、宣讲会等多种方式,结合自身亲身经历,向考生们介绍ZJUI的跨学科培养模式、卓越的师资力量与优质的学术环境。他还协助建立了多个考生微信咨询群,有力助推学院品牌宣传和招生工作开展。

 

回顾这些经历,屈子轩感慨道:“我非常感谢ZJUI提供的国际化平台,让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感受了多元文化的魅力。作为学院的一份子,我希望能与学院携手共进,参与学院的各类活动虽然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但使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方位锻炼与提升。”

 

 

保研直博,矢志前行

 

2025年,屈子轩以复试成绩第一保研至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当同班同学大多选择出国深造,他为什么从众多深造选项中选择国内保研?

 

“一方面,得益于ZJUI在大一阶段便为学生提供了进入教授实验室的学习机会,我在多位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逐步培养起系统性研究思维,并由此发掘了自己对计算机技术的浓厚兴趣。四年间与教授们持续的深入交流,不仅深化了我的专业认知,更使我确信浙江大学这一平台能够为我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学习与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我深切感受到国内计算机领域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应用研究和特定场景方面在全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种蓬勃的发展态势,也进一步增强了我留在国内顶尖学府深造的决心。”


回顾过去四年的学术旅程,屈子轩坦言,教授的指导对他的学术成长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指导我完成多个科研项目,更帮我建立了科研思维体系,带领我找到适合且热爱的研究方向。”其中,在研究员、助理教授杨浩的指导下,开展的“利用无线信号实现动作识别”项目,是他最重要的经历之一。

 

“在研究过程中,杨浩老师非常注重技术可行性验证。”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屈子轩和团队成员采用RaspberryPI搭建原型系统,不断探究物理层信号与机器学习结合的底层逻辑。经过一年努力,他们成功实现了基于CSI信号的跌倒检测原型程序。这次经历是屈子轩在导师指导下首次将理论建模转化为工程实践的重要尝试,让他深刻认识到优秀的工程研究需要兼具理论创新与实际应用价值。

 

在ZJUI研究员、助理教授程雨诗指导下,屈子轩首次涉足大语言模型领域,他与团队系统评估了GPT系列、Llama系列,Qwen系列等主流模型对AutoDAN、GCG、Cipher等的防护能力,系统总结了大语言模型相关语义特征,并利用自然语言语义提出并制作了轻量级的系统提示防护方式,将主流大模型的防护成功率提升到95%以上。目前相关研究成果正在投稿中。

 

回顾这些实践经历,屈子轩表示,“系统而完整的科研训练是我在保研复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此外,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同样重要。”四年期间,他积极活跃于各项学科比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特别吸引我,因为它对参赛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我想通过比赛全面检验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屈子轩提道。在两次参赛经历中,他与团队完整经历了从建立数学模型、实验验证到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并先后获得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和三等奖(Honorable Mention)。“这一比赛过程模拟了实际研究中的立项、实验、产出等各个步骤,让我掌握了系统的研究方法论。”他总结道。这样的严谨和韧性同样体现在他参加的混凝土龙舟赛中,一步一步做好电机马达的控制设计和船体结构拼装,在实践过程中深化了对电机控制系统的理解。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有效培养了他的学科交叉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也进一步拓宽了他的专业视野,为后续开展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

▲  屈子轩与团队参与浙江大学第四届混凝土龙舟赛

 

“I am a slow walker, 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就像他在毕业典礼上所告诉大家的那样,他希望自己未来继续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坚定不移地在求知的道路上跋涉深耕,用持续不懈的努力去接近真理的光芒。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