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赵鸿硕勇于开拓,锐意求新,大一时便与伙伴携手,在浙江大学“启真问学”平台成功立项国创项目;课余时间投身“学习加油站”,为同窗解疑,展朋辈互助之风。他热爱排球,笃行团队精神,不仅是扬风排球社社长,更担任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男子排球队队长,率队拼搏,屡创佳绩。
立项国创,在研究实践中探索志趣
初入 ZJUI 的赵鸿硕,始终对前沿工程研究满怀好奇。为了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他主动开启跨界探索——在繁忙的专业课程之外,他不仅选修了计算导论:工程与科学(CS101)、离散数学(Math213)等编程相关课程,还积极投身各类实践项目,在持续探索中稳步成长。
大一上学期,在所有自主选择的选修课中,ZJUI 的 CS101 课程给他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他第一次系统接触编程。“我当时就被代码背后的逻辑与创造力深深吸引,也总在琢磨,这些技术能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真正落地到实际场景中?”
很快,这份思考在浙江大学“启真问学”创新平台上找到了方向。“我一直期待能早日加入真正的研究项目,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落到实处,在课题的探索中锤炼能力、完善专业知识体系。” 怀着这份对科研实践的热切期盼,赵鸿硕主动牵头,联合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等不同专业的同学组建起跨学科团队。在他看来,跨领域的知识碰撞能打破单一学科的局限,为课题注入更多创新可能。团队聚焦“面向材料热性能高通量筛选的驱动声子能带预测”这一前沿方向,反复打磨申报方案的细节,从技术可行性分析到研究路径规划逐一优化。历经多轮书面评审、现场答辩等严格遴选流程后,该课题成功入选浙江大学“启真问学” 创新平台,并在 ZJUI 副教授王伟烈的指导下,正式启动研究工作。
在研究中,材料物理、固体物理等全新领域的难题接踵而至。面对跨学科知识的壁垒,赵鸿硕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团队主动迎难而上。他们分头研读专业教材与前沿论文、反复打磨实验方案,一步步突破知识壁垒,在实践中锤炼跨学科思维与“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创新性研究思路,团队最终取得关键突破:他们成功降低了声子能带预测的计算成本,大幅减少了对超算资源的依赖。这一成果不仅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高效的技术路径,更对缩短热学功能材料的研发周期、推动领域技术落地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依托这一系列亮眼的研究进展,团队成功在浙江大学“启真问学”创新平台立项国创项目。
目前,赵鸿硕团队已成功复现声子能带预测领域的 SOTA(State-of-the-Art,即当前最先进)模型。在此基础上,团队正聚焦模型性能的进一步突破,通过改进模型结构、优化训练策略、精细调整参数等针对性举措,持续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与运行效率。
▲赵鸿硕团队参加答辩评审会
“这个项目让我真正踏入了用计算机技术为科学研究赋能的世界。” 赵鸿硕说道。为夯实专业基础,他利用假期系统自学 PyTorch 框架,深入研读生成模型领域的前沿论文,始终坚持 “读一篇、复现一篇、记录一篇” 的学习节奏。“未来,我希望能让计算机技术真正成为科研创新的强大助力,为前沿科技的突破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排球,一场关于协作与担当的较量
学习之余,排球是赵鸿硕最坚定的热爱。这份与排球的缘分,始于初中时期的一次市级排球赛观赛经历——那是他第一次近距离见证专业运动员的赛场风采:扣球的爆发力、拦网的默契配合、队友间无需言说的信任,都深深触动了他。从那时起,他便萌生了想要参与排球运动的念头。
这份初心在进入ZJUI后得以充分延续。他第一时间报名加入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排球队与扬风排球社,从此活跃在各类排球赛场。两年来,从“浙江大学三好杯”到“开拓者杯”,他始终带着扎实的技术功底、与队友的默契协作,以及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在赛场上奋力角逐、突破自我。今年,他再次带领团队出征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开拓者杯”排球赛,历经多轮激烈角逐,最终成功斩获冠军,用不懈的拼搏与汗水,诠释了对排球的热忱与坚守。
▲赵鸿硕(一排左二)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男子排球队
▲赵鸿硕与团队获得2025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开拓者杯”冠军
对赵鸿硕而言,排球从来不止是学习之余的休闲运动,更是磨炼团队协作、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载体。随着赛场经验的积累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他从最初的团队成员,一步步成长为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男子排球队队长兼扬风排球社社长,肩上的责任也随之加重。作为赛场上的核心队长,他不仅牵头制定战术方案、规划针对性训练计划,更时刻关注每位队员的状态:比赛焦灼时稳定军心,遇到困境时挺身而出。“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团队的‘定心丸’——无论比分如何起伏,我们都能完全信任彼此,合力应对挑战。”他这样诠释自己的角色。
赛场之外,他更致力于将排球精神传递给更多同学。担任扬风排球社社长以来,他将这份排球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推广“低门槛、重体验”的社团文化。他牵头组织基础技能教学、团队交流沙龙、趣味对抗赛等一系列活动,让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国籍的同学在球场上相识相知、协作共进,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感受运动的快乐与成长的力量。
“排球教会我的核心,是如何与人并肩作战、共赴目标。”赵鸿硕说,“作为社长,我希望把这种‘在协作中成长’的力量传递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到排球运动的独特魅力。”
朋辈互助:点亮他人之路
无论是科研探索的道路上,还是排球训练的赛场中,赵鸿硕都深深受益于 ZJUI 教授的悉心点拨与学长学姐的真诚帮扶。这份温暖与支持,让他在探索未知时少了几分迷茫、多了几分笃定,也让他愈发坚定了一个信念:“我要把 ZJUI 这种‘互帮互助’的朋辈精神传递下去,用自己的力量点亮他人的成长之路。”
这份分享之心,首先在他的专业学习中落地生根。他始终践行“知识共享”的理念,每学期都会将课程作业、编程代码及学习笔记系统梳理,精心整理成结构清晰的 Markdown(计算机标记语言)笔记,上传到 GitHub 平台供同学们参考。从计算机系统与编程(ECE220)到计算导论:工程与科学(CS101),每一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都被他拆解明晰,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学习宝典”。“有同学告诉我,看了我的笔记少走了很多弯路。” 他笑着分享这份成就感,“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把自己的积累分享出去,真的能帮到别人,这份坚持特别有价值。” 除此之外,他还定期走进 ZJUI“学习加油站”,耐心为低年级同学答疑解惑,用细致的讲解传递知识、驱散困惑。
▲赵鸿硕在GitHub上分享的学习资料
这份互助之情,更在社会实践中延伸升温。今年暑假,他主动加入支教团队,奔赴浙江温州苍南县莒溪小学,以公益支教的形式诠释无私奉献的担当。作为 “工程能源”主题课程的牵头负责人,他全程包揽备课、课件设计与现场教学,带着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科学奥秘—从认识橡筋动力飞机的传动原理,到拆解太阳能小车的组装结构,一步步引导孩子们突破陌生、大胆尝试。“当看到他们举着亲手完成的作品欢呼雀跃,眼里闪着纯粹的好奇与成就感时,那种直击人心的喜悦深深触动了我。” 赵鸿硕说,无论是校园里的知识分享,还是山野间的公益支教,能以己之力为他人点亮前行的微光,便是最有意义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