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概览 / 详情
心之所向,声生不息:她在这里奏响新“乐章”
时间:29/10/2025 记者:王楚希 摄影:受访者提供
“”

 

在ZJUI2025级新生欢迎仪式的聚光灯下,她曾作为学生代表站上发言台,用声音传递新生希冀;她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主持人队中从容控场的身影,让每场互动更显生动;她,凭借扎实的语言素养荣获浙江大学第十三届大学生英语读写大赛一等奖;她,也曾是中学校乐团的小号首席,更随团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金奖、上海优秀管乐团展演金奖等荣誉。她就是2025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生任相仪。

 

 

从跨文化启蒙到计算机工程之志

 

谈及对学业的规划,任相仪的眼神里满是坚定与热忱——这份清晰的方向感,其实早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便埋下了伏笔。自幼浸润在中英双语学习环境里,她早早便对“语言探索”与“跨文化交流”产生兴趣;而小学时一次赴澳大利亚的短期学习经历,更让这份兴趣升华为深刻的认知。“在那里,我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们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分享各自国家的历史与生活细节,”任相仪回忆道,“正是那段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文化交流的力量,也让我在心里悄悄定下目标:未来一定要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继续探索不同文化,坚持深入学习。”

 

这位兼具人文温度与理性思维的女孩,从不将自己的热爱局限在单一领域——她不仅始终保持着对多元文化魅力的感知与热情,更对充满未知的科学技术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与探索欲。这份对科技的兴趣,在高中阶段因一门机器人选修课程有了明确的落点。从动手搭建基础电路,到尝试编写简单程序,每一次调试、每一次让机械部件按预期运转,都让她真切体验到“从无到有”创造成果的满满成就感;也正是在一次次实践中,她逐渐清晰了内心的方向——未来,要在电子与计算机工程领域深入钻研,用技术探索更多可能性。

 

 

在ZJUI,思维与语言的双重成长

 

怀揣着对计算机技术的探索渴望,以及对国际化教育模式的坚定认可,任相仪毫不犹豫地选择了ZJUI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这个兼具技术深度与国际视野的专业方向,恰好与她多年来的成长规划完美契合。

 

初入ZJUI,这里浓厚的国际化氛围与全英文教学模式,便让她眼前一亮。课堂上,不仅能与来自十余个国家的同学组队讨论、碰撞思维,教授们的教学方式更让她感受到十足的用心:“不管是电路原理这类偏理论的课程,还是编程实践课,教授们从不会用晦涩的术语堆砌知识点,反而会用形象的生活案例或工程实例阐释核心概念。” 她笑着补充,“要是有同学反馈课堂语速偏快,或是某个知识点没吃透,教授们就会主动调整讲课节奏,还会留出专门的答疑时间。在他们的耐心指导下,我们一点点扫清学习障碍,很快便度过了全英文学习的适应期。”

 

更让她受益的是ZJUI与国际接轨的教材体系。“课本里不只有基础理论框架,还穿插了很多当下电子与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案例,这些内容让我跳出了‘只学课本知识’的局限,能从全球技术发展的视角理解专业,思维也变得更开阔。”这种“理论+前沿+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她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扎实,也让她愈发庆幸当初的选择。

 

入学后不久,任相仪便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与清晰的逻辑思维,在浙江大学第十三届英语读写大赛中一举斩获一等奖。当被问及英语学习的关键方法,她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两个核心要点:其一,要主动打破“中文思维惯性”,有意识地培养英语思维。她提到,初期学习时难免会“先在心里用中文组织句子,再逐词翻译成英语”,但后来通过不断积累,逐渐学会直接用英语理解内容、构建表达;其二,英语表达的核心在于“精准、简洁、有实质”,不必刻意追求华丽的修辞或复杂句式,反而要优先保证逻辑连贯与信息清晰。

 

在ZJUI多元的培养体系中,任相仪渐渐找到了学习的自信与节奏。“这里的培养很扎实:丰富多元的课程和课后作业帮助我们打牢理论基础,Lab Assignments(实践项目)锤炼动手能力;教授的Office Hour(固定答疑时间)、TA Tutorial(助教辅导课)能及时帮我们解惑;Test(阶段性小测)和Exam(大型考试)则督促我们稳步提升。”她坦言,这样层层递进的模式让自己学得充实又踏实。未来,她计划更主动地探索实践机会,在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持续拓宽学术视野。

 

“”

▲任相仪(左二)与伙伴参与校园活动

 

 

多元发展,奔赴更辽阔的未来

 

学习之外,小号是任相仪从未割舍的执着热爱——这份热爱从小学一年级第一次指尖触碰到黄铜乐器时便扎了根,一路陪伴她走过整整八年时光。最初加入学校管乐团时,她还带着对“能发出清脆声响的乐器”的好奇;到了中学,凭借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扎实的演奏功底,她成长为管乐团的小号首席,成了乐团里稳定又亮眼的“声音支柱”。

 

八年里,她与乐团伙伴们并肩走过无数个排练日,也一同站上了国家级、省级、区级的各类舞台:从连续两年拿下上海优秀管乐团队展演金奖,到斩获第九届世界乐团艺术节银奖;从连续四年蝉联杨浦区学生艺术节西乐专场一等奖,到两次助力乐团获评“中华杯”第十四届优秀(交响)管乐团队展演示范乐团——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藏着她反复打磨乐句、调整气息的细致,也藏着团队成员间彼此磨合的默契。

 

“”

▲任相仪(一排左八)与管乐团参加中华杯第十四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

 

回忆起那些与音乐相伴的日子,任相仪眼底满是笑意:“印象最深的是赛前冲刺阶段,每天放学吃完晚饭就往排练室跑,一练就是到晚上八九点。虽然真的很辛苦,但正是那些时光让我和乐团伙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让我们都成长了许多。从初登舞台时的紧张,到后来收放自如的沉稳自信,小号不仅让她在压力中练就了专注力,更教会她如何用声音表达内心、用坚持沉淀底气——这份在音乐里收获的力量,也悄悄融入了她的学习与生活,让她总能以更沉稳的心态面对挑战。

 

“”

▲任相仪在管乐团演奏现场

 

除了小号,主持也是任相仪乐于探索的另一大爱好——这份爱好的起点,是初中一年级时一场意外的“临危受命”,当时毫无主持经验的她,只能硬着头皮接过任务。面对全班同学齐刷刷的目光,她镇定地调整语速和语调,把原本紧绷的情绪一点点压下去,最终圆满完成了主持任务。

 

“那次经历特别奇妙,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站在舞台中央传递声音’的魅力,也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可以走出‘怕出错’的舒适圈,去尝试一些没做过的事。”任相仪笑着回忆。从那以后,她成了班会的“常驻主持人”。最初只是负责简单的报幕,后来慢慢主动尝试独立撰写串词,甚至会根据班会主题设计互动小游戏、引导同学分享的环节。“主持带给我的从来不是台上那几分钟的光环,而是慢慢培养出的自信和沉稳。”她说。从初中班会的小舞台,到如今成为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主持人队的一员,这份爱好一路陪伴她成长,也让她在面对陌生场景时,总能更快地找到自己的节奏,从容表达。

 

任相仪的热爱,其实远不止如此。她的生活中,还藏着一份格外鲜活的 “运动底色”——游泳、轮滑、滑板、羽毛球,都是她常用来“充电”的方式。她喜欢在水中畅游时的自由感,也享受风从耳畔掠过、轮滑与滑板带来的速度与力量,羽毛球则让她在快节奏的对抗中培养了专注力与反应力。对她而言,这些运动从不是单纯的“体能训练”,更像是日常生活的“活力开关”:学习累了,去泳池游几圈、去球场打一场,汗水流尽后,紧绷的神经会彻底放松;而运动后满血的状态,又能让她带着更充沛的精力回到书桌前。

 

谈及未来的ZJUI大学生活,任相仪笑着说,她最想守住的就是这份“多元探索”的初心:“我希望能在这里遇到更多同频的朋友——一起在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的课堂上钻研理论、在实验室里打磨实践能力,也能在社团活动里解锁新技能;闲下来的时候,还能约上几个朋友去校区的泳池或球场,在运动中保持热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