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概览 / 详情
他们的文化之旅,让世界更近一步!
时间:24/10/2025 记者:王楚希 摄影:受访者提供

舌尖上的文化课堂

 

2025 年暑期,ZJUI2022 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Naruesorn Dechnorachai和2022 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生 Sylvia Chung Yan Shan一同走进海宁硖石街道长田社区。他们以美食为纽带,带来了一场鲜活的跨文化对话与沉浸式融合体验。活动一开场,在专业厨师的指导下,两位国际生便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尝试制作宴球,起初他们动作生疏、小心翼翼,随着熟练度提升,捏、挤动作愈发娴熟。紧接着,一个个宴球上锅蒸制。片刻后,浓郁的香味便在现场弥漫开来。Naruesorn Dechnorachai在试吃时一口气吃了两个,“第一次体验宴球制作,也第一次尝到这个味道,特别满足!以后这样的活动我肯定不会错过。”

 

“”“”

▲Sylvia Chung Yan Shan介绍分享马来西亚美食

 

体验完宴球制作,Sylvia Chung Yan Shan主动带来了家乡马来西亚的特色美食 —— 沙椰吐司与 Milo Dinosaur(恐龙美禄)饮料,还现场教社区居民制作。她一边展示食材、讲解步骤,一边邀请社区青少年动手参与,甜香四溢的热带风味里,孩子们真切感受到马来西亚饮食文化的鲜活与暖意。

 

“”

▲Naruesorn Dechnorachai介绍分享泰国美食

 

紧接着,Naruesorn Dechnorachai 分享了来自家乡的美食——泰式打抛饭。饭盒一打开,浓郁香气瞬间弥漫全场,他一边耐心介绍食材,一边聊起家乡的趣事。这堂美食课不仅让孩子们尝到了地道泰式风味,更在欢声笑语间,为中外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

 

Sylvia Chung Yan Shan 2022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生:我感到很幸运能代表我的家乡,让海宁的孩子们认识马来西亚的美食。能够亲自介绍和分享自己喜欢的家乡食物,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通过这次小小的美食分享,我们不仅展示了马来西亚独特的美食文化,也让海宁当地的孩子们从中了解马来西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我们的饮食文化。在这次活动中,我希望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对马来西亚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为此,我选择制作简单又美味的咖椰吐司和“恐龙Milo”。其中,“恐龙Milo”在课堂上带来不少互动与欢笑,为活动增添热闹的气氛。希望孩子们能在这次分享活动中尽情享受,认识马来西亚独特的美食与文化,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能玩得开心!

 

Naruesorn Dechnorachai 2022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我在忙着准备暑期实习时,突然收到邀请,要去给当地小朋友介绍泰国文化、展示泰国菜肴。这场活动特别有意思,不同国家的文化与美食在这里交汇,特别热闹。我还学会了制作当地特色点心 “宴球”,这是我第一次亲手做,味道特别惊喜,不知不觉就吃了好几个。其实一开始介绍泰国文化和菜肴时,我心里挺紧张的。我又不是专业厨师,总怕大家不喜欢我带来的美食。没想到大家特别捧场,尤其是我做的泰式打抛饭,特别受欢迎。小朋友们吃得超开心,有几个甚至吃了两三碗,还围着我不停地了解泰国,实在太可爱了。活动结束时,我真的特别感动。而且能靠美食让大家更了解泰国,还让我真切觉得自己为中泰文化交流出了份力,这种感觉特别棒。

 

 

跨越山海,文化在交流中闪光

 

这个夏天,来自亚美尼亚的 ZJUI 2023 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生 Hayk Soghomonyan,联合 6 名同学组成团队——包括 2024 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 Sahradyan Vahe、2023 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 Aren Mkhitaryan,2024 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 Mkrtchyan Areg 与 Boynagryan Davit,以及 2023 级信息工程专业的 Gevorg Khalafyan、2024 级信息工程专业的 Badalyan Tigran,走进亚美尼亚当地高中,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堂生动的中国文化课。

 

活动中,团队成员Hayk 注意到,不少亚美尼亚学生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碎片化的媒体报道里,而他们对课本之外的中国,往往充满好奇。因此,他在讲述中国文化时,总会重点展现中国古老传统与活力满满的现代风貌的和谐共生,希望能让他们了解,中国不只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充满当代创造力与多元活力的社会。他还会时不时向大家介绍,那些对他们来说既新鲜又有趣的中国习俗。

 

团队分享中国文化的方式格外巧妙。面对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的满满好奇,他们常常以故事为引。“我觉得文化要靠故事才打动人,不管聊书法还是中国现代音乐,我都会结合亲身经历讲给大家听。”Hayk 这样说。聊到中国新年时,团队成员会细细描述:中国人会贴红彤彤的春联装点家门,春节日期每年不同,因为遵循农历,还与十二生肖的轮转紧密相关。他们不光讲传统习俗,还会分享自己在国际校区的春节记忆 —— 和伙伴们一起包饺子,或是春节当天收到新年礼物。此外,他们还会特意聊起中国人过年吃鱼的传统:在中文中“鱼” 谐音 “余”,象征 “年年有余、吉祥兴旺”,大家还会特意留些鱼,用这种小细节呼应这份美好寓意。

 

“”

▲Hayk Soghomonyan与伙伴走进亚美尼亚高中校园

 

“不管聊到哪种话题,我们总能展开热烈的交流。最让我有成就感的瞬间,是看到大家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尤其是当大家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了解时。我想我们团队会一直坚持这份事,也期待能探索更多新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鲜活的多元与创造力。” Hayk跟我们分享说。这样的经历,既展现了国际生的责任与热忱,更让人真切感受到,海外青年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正是从这些细微又温暖的互动里慢慢萌芽、深深扎根。

 

 

光影里的文化印记

 

交流之外,Hayk Soghomonyan 还运营着自己创立的 Instagram 账号,用镜头捕捉他眼中的中国魅力。无论是沉淀岁月的文化遗产、迸发活力的现代都市,还是杭州缠绵的江南烟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的青春风貌,他都通过摄影分享出去,让世界看见多元且真实的东方。Hayk 告诉我们,他有一些亲戚是学习建筑学的,每次回家,他都会打开相册,带他们进行一场特别的 “云导览”。“中国建筑最打动我的,就是新旧交融的奇妙 —— 一座安静的古园可能紧邻着现代高楼,却能生出一种特别和谐的平衡感。”

 

“”

▲Hayk Soghomonyan在 Instagram分享中国文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