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概览 / 详情
榜样的力量 | “ 转专业”难?看跨学科玩家的转型攻略
时间:09/08/2025 记者:王楚希 摄影:受访者提供
‘’

金轩毅

ZJUI 2025届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

 

他曾获评2022-2023学年浙江大学“学业进步标兵”、2023-2024学年浙江大学“学业优秀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先后斩获浙江大学二等奖学金、ZJUI学业奖学金三等奖和入选Dean's List。同时,他顺利完成数据科学与分析专业方向的微辅修项目。在奋发向学的同时,他也驰骋于绿茵场,摘得2021年国际校区新生杯足球赛“最佳新人”称号,并与团队代表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征战2025年浙江大学“三好杯”男子足球赛,最终斩获团体第四名的佳绩。

 

凭借优异的学业表现与综合素质,他收获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杜克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布朗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最终选择赴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继续逐梦前行。

 

 

探索:在国际化环境中找到前行方向

 

“我真正开始认真规划未来方向,是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那时,我不仅已经完全适应了ZJUI全英文国际化教学体系,还参与了大学里的第一个正式科研实践。”

 

回想起刚入学时,金轩毅坦言自己并非一开始就顺利融入。在ZJUI,近一半的教授都是外籍教师,当他仍沿用高中时期以“听、读、写”为主的学习方式时,在全英文、互动频繁的课堂上频频碰壁。“上外籍老师的课时,我不太敢主动交流。比如像在Rhetoric英语写作课上,很多困惑都因为没开口而一直搁着。”这种不敢“说”的习惯,让问题越积越多,也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一次次课堂上的懊恼,让他终于意识到:只有勇敢开口表达,才能真正融入课堂,突破局限。

 

金轩毅表示 “其实,适应最快的方法就是大胆开口交流,遇到问题要及时跟老师沟通。在交流中,不仅要认真倾听和理解问题,更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刚开始确实很难,但随着交流的增多,开口会越来越自信。”

 

随着逐渐适应国际化教学,金轩毅在专业学习中愈加得心应手,视野也不断开阔。凭借出色表现,他荣获浙江大学“学业进步标兵”称号,并开始思考未来的专业深造方向。

 

 

深耕: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精进

 

得益于ZJUI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机械工程专业的金轩毅也有机会接触到不少计算机领域的专业知识,他开始初步了解这一方向。“计算机技术是行业百搭,几乎所有行业都离不开它。我对这方面很感兴趣,希望结合计算机和机械工程专业,探索更多可能性。”

 

深思熟虑后,他报名参加了由ZJUI助理教授、研究员王高昂老师指导的“视觉导向的智慧课堂自主节能系统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RTP),旨在通过计算机视觉识别教室中的关键元素,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智能化控制。“这是一个以校园为应用场景的项目,紧密联系我们的生活,对改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金轩毅介绍道。在该项目中,金轩毅与团队成员深入学习了计算机视觉相关知识,掌握了自监督学习模型相关知识,设计出一种基于目标检测的域适应方法,有效解决了智慧课堂自主节能系统中目标检测性能下降的问题。

 

在为期一年的研究实践中,金轩毅逐渐掌握了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认识到在跨学科领域深入探索亟需更为坚实的知识基础。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持续学习的信念。步入大三后,他选择修读ZJUI的数据科学与分析微辅修方向。“扎实的数学基础对工科生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帮我理解复杂的工程问题,还能打好做算法和数据分析的底子。比如MATH 364(数学基础)课程所强调的严谨证明过程,对我后续学习数值分析甚至计算机学习都帮了大忙。”

 

大三对金轩毅来说无疑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年。他不仅额外多修辅修课程学分并取得满绩的优异成绩,还投身于“便携式光学显微系统用于蛋白质等微粒检测”研究项目,深入探索计算机、机械与生物医学交叉的领域,进一步巩固并应用在上一个项目中积累的知识。在该项目中,金轩毅主要负责利用 LabVIEW Python 实现显微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包括样本位置调整、光源强度调节、摄像参数设定及图像采集等,并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分析。他采用传统计算机视觉方法去除图像噪声并进行分析,避免了依赖机器学习模型,同时优化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最终,团队成功设计出一套便携式光学显微系统,实现了对蛋白质等微粒的有效检测。

 

‘’

▲  金轩毅为控制便携式光学显微系统设计制作的程序

 

谈及跨学科学习的方法,金轩毅表示:“机械工程专业中的计算机方向交叉课程固然重要,但真正实现能力跃升的关键在于积极参与ZJUI的研究实践项目。在教授们的悉心指导下,这些项目不仅能全方位检验我们的综合素质,更能精准定位知识网的薄弱环节。”他认为,实践-反思-提升'的闭环学习模式,是跨学科学习的快速路径。

 

 

跨越:突破边界,迈向梦想彼岸

 

大四阶段,金轩毅进一步拓展对计算机工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他加入了 ZJUI 助理教授、研究员杨浩老师的“随机梯度下降中的重尾现象”课题组,在研究中探索随机梯度下降的统计特性,扩展了现有成果,并进一步分析了步长、学习率、维度等参数对重尾现象的影响。同时,他还将实验拓展到 AdamAdaGradRMSProp 等多种优化方法,比较不同方法对重尾现象的作用。通过这段研究经历,金轩毅不仅深化了对优化算法原理的认知,更坚定了在计算机领域持续深耕、不断突破的决心。

 

‘’

▲  不同步长(step size)条件下梯度更新分布的尾部指数(tail index)变化趋势

 

基于对未来的规划思考,金轩毅开始计划出国深造。“我决定出国读研,不仅是为了持续深化专业领域的探索,更是为了借助丰富的国际学术资源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拓宽全球视野,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他说,“大学四年让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有更多机遇和挑战等待着我。”

 

凭借出色的表现,金轩毅在申请季收获了多所世界名校的录取信,但在择校时一度陷入纠结。仅凭网上信息,很难真正了解一所学校的科研氛围与学科特色,于是他决定向 ZJUI 的教授们寻求建议。“在最终选择 offer 时,我专门找了曾在 UT-Austin 任教的 ZJUI 副教授赵波请教。虽然之前并无交集,但他仍非常详细地介绍了 UT-Austin 的研究方向、学术资源以及所在城市的情况。”在多方建议下,金轩毅最终选择前往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

 

金轩毅满怀感激地表示:“ZJUI的教授们始终给予我极大的支持,是我学习道路上的坚实后盾。从班主任到授课教师,甚至那些平时少有交集的老师,都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热心帮助学生,营造了一个充满关怀与激励的学习环境。这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我来说是无比丰富而充实的,借助跨学科的研究思维,我得以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领域,逐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学习之余,在绿茵场上书写另一段成长

 

足球是金轩毅最热爱的运动。从小学开始,他便喜欢看球、踢球,并一直活跃在校足球队中。“我最喜欢梅西,他的球风兼具灵巧与创造力,总能在狭小空间中以娴熟的脚法和敏锐的观察力撕开防线,这刷新了我对足球的认知。”金轩毅说,“我也希望能像他一样,在球场上保持冷静,利用灵活的跑位和快速的节奏变化为团队创造机会。”

 

进入大学后,优质的球场条件和浓厚的足球氛围更激发了他对这项运动的热情。他加入了足球社团,并报名参加了浙江大学国际校区新生杯足球赛,凭借出色表现位列射手榜第二,斩获“最佳新人”称号。

 

他与队友代表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征战浙江大学“三好杯”男子足球赛,初次参赛但遗憾止步16强。然而,梅西的故事始终是他坚持的力量源泉。“梅西国家队连续三次无缘冠军,在生涯低谷时依旧选择坚持,最终捧得世界杯奖杯,这让我深信努力终会换来回报。”金轩毅说。

 

正因如此,他更加刻苦训练。大四那年,他决定再次参赛。“大四是我最后一次有机会代表国际校区参赛,我想好好珍惜这个机会,创造更多美好回忆,也为学院争光。”

 

2025年浙江大学“三好杯”男子足球赛中,金轩毅与队友在16强淘汰赛中迎战本届赛事的种子队。经过一场激烈的较量,他们凭借一粒关键进球以1:0挺进八强。随后,在四强争夺赛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双方鏖战至1:1,最终通过点球大战胜出,成功晋级并获得了团体第四名的优异成绩。

 

‘’

▲  浙江大学国际校区男子足球队合影

 

谈及对足球的热爱,金轩毅坦言:“在足球场上,我能够暂时放松身心,专注于比赛,这成为了我学习之余的调剂。同时,踢球和学术研究有许多共通之处,都需要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比如,我曾因缺乏抬头观察而错失传球良机,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我时常提醒自己多抬头,锻炼视野和大局观,力求一点一滴地进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