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概览 / 详情
交换生 | 跨越国界与自我:这场双向奔赴太酷了!
时间:23/04/2025 记者:俞梦悦 摄影:受访者提供

这学期,ZJUI 正式迎来分别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UIUC)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的交换生。当他们踏入求是门,眼中闪烁着初遇未知的好奇——是用翻译软件反复核对的中文问候,是第一次走进课堂时,与同学目光交汇的那抹略带拘谨的微笑。这些来自不同时区的年轻身影,选择 “ZJUI” 作为自己 “成长的新起点”。从初抵时的好奇忐忑,到探索中的惊喜收获,再到蜕变里的坚韧成长——让我们一同见证她们在这段跨文化交流之旅中的奇妙历程。 

 

01 太平洋彼岸的自我超越

 

“”

Anila Moparthi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UIUC)2023级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

 

初到异国他乡,一切都充满着新鲜感与未知的挑战。当Anila第一次踏入ZJUI的校园,陌生的环境便如潮水般将她包围。“我刚到ZJUI的头几天,还没有办理中国的电话号码。当我第一次尝试使用书院的洗衣设备时,却遭遇了难题,因为设备需要用中国的电话号码进行验证才能启动操作。幸运的是,一位同学注意到我正为此发愁,便热情地主动提出帮助我。在她的帮助下,我们一步步完成了整个操作流程,最终我成功洗好了衣服。之后,也是在这位同学的热心指导下,我顺利注册了中国的电话号码。直到现在,我仍然对那位同学的热心相助心怀感激,这份温暖的善意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真挚的情谊。”Anila感动地说道。

 

在ZJUI交换学习期间,Anila系统修读了ME200热力学、PHYS 213大学物理:热学、TAM 212基础动力学以及TAM 251基础固体力学等课程。这些横跨工程科学与物理基础的学科交织,让她深切感受到跨学科知识在交融与碰撞中迸发的创新活力。 “当课堂上‘微观分子热运动’的理论模型,从书本上的公式推导转化为实验室里亲手操作精密仪器测量比热容的实操过程,抽象的理论突然有了可触摸的‘温度’。这些课程不仅拓宽了我理解复杂工程问题的知识边界,更让我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印证中,逐步培养出多学科融合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我后续在工程科学领域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Anila跟我们分享说。

 

她尤其珍惜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组队完成项目实践的机会,多元文化的碰撞让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不再只是枯燥数字,而是承载着鲜活的思维火花与创新灵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虽各有差异,有时甚至会因为观点分歧而产生激烈讨论,但正是这些碰撞,让实验从标准化的流程走向充满创意的探索。为了共同攻克难题,Anila和团队成员常常一起围坐在实验室电脑前,对着满屏数据热烈探讨。这些经历不仅加深了她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让她懂得如何在多元团队中汲取力量。

 

中文对于Anila而言早已是跨越山海的缘分。在来到ZJUI之前,她已经与这门语言相伴多年——手机里的汉字学习APP记录着她逐字拆解的坚持,追剧时工工整整的台词笔记定格着她模仿声调的专注,就连宿舍床头密密麻麻的拼音生词卡,都在无声诉说着她对方块字的好奇。这些藏在生活里的学习碎片,早已织就她与中文最初的联结。  

 

来到ZJUI后,这份缘分变得愈发深厚。为了进一步提升中文水平,她修读了《中级汉语 Ⅱ-2》课程。为了记住中文字形,她将汉字工工整整地描摹在便签纸上,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反复临摹。不仅如此,她在校园漫步时发现了更鲜活的学习方式——那些藏在路牌、食堂菜单、橱窗海报里的汉字,原来都是会呼吸的“活教材”。路过超市时,Anila会对着“笔记本”三个字研究结构,把“笔”的竹字头与货架上的毛笔笔尖联系起来。她发现,当汉字与生活场景中的具体事物产生联结,记忆效率竟比机械抄写高出数倍——原来,最好的 “练字本” 从来不是随身携带的小纸片,而是那些用心观察生活的每个细节、勇敢开口交流的真实瞬间。这些瞬间让汉字从纸上的符号化作有温度的交流媒介,也让她与中国的联结,在一笔一画的书写中、在一言一语的对话里,变得愈发清晰。

 

在这段充实而充满挑战的求学时光里,Anila以步履为笔,细细勾勒着欣赏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注脚。她曾在西安兵马俑坑前驻足,仿佛与两千年前的金戈铁马悄然对话;也曾在苏州园林的曲径回廊间漫步,聆听吴侬软语的历史回响。 Anila的脚步所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穿行,更是一场让文化基因在体验中彼此照见、在共鸣中悄然融合的生命旅程。

 

02从陌生到归属:勇敢飞向更远的天空

 

“”

Laverne(洪沁萱)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2022级工程产品开发专业本科生

 

和Anila一样,Laverne初至ZJUI时,同样要直面身处异国他乡的种种不适与紧张。语言的隔阂、生活节奏的差异,让 Laverne 在最初的日子里难免有些手足无措。然而,校园里浓郁的国际化氛围很快成为她适应的桥梁——课堂上多元文化的思维碰撞、实验室里伙伴们主动分享的学习经验,甚至食堂里那句带着不同口音的 “需要帮忙吗?”都在悄然消解着她的陌生感。尤其令她温暖的是,这里热情友善的同学们总会在她遇到困惑时及时伸出援手,“身边的同学总是会主动与我交流,并和我分享他们的生活,帮助我融入新的环境。最特别的是,我的宿舍宛如一个“迷你地球村”。与来自泰国的室友朝夕相处,他们身上洋溢着东南亚特有的热情奔放;而中国邻居又带来江南水乡独有的温婉雅致。如此生活环境,让我时刻沉浸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之中,也让我在潜移默化间,渐渐体悟到“和而不同”所蕴含的美好。” Laverne跟我们分享道。在短暂的适应调整后,她逐渐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找到了归属感,开始享受这段独特的旅程。

 

来到ZJUI交换的这个学期,Laverne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了4门课程,其中除了ME330 工程材料和ME360 信号处理这类的专业课程之外,她还选择了ECON102微观经济学原理课程来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她表示,ZJUI 跨越学科边界、融合中外教育理念的课程设置,不仅让她能根据自身兴趣与职业规划自由选课,更是让她能够在全英文教学环境中深度体验中美教育模式的互补性——既能在小组研讨中感受美式课堂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也能从中国教师的案例教学中洞察本土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这样的课程选择不仅提升了我的学业竞争力,更成为了我理解多元文化视角的 “钥匙”,让我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契合全球化时代需求的问题解决能力。”Laverne告诉我们。

 

Laverne 直言专业课程颇具挑战性。尽管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两年的专业学习已为她打下了一定的基础,ZJUI的教授们仍在课堂上不断抛出需要深度思考的课程难题——从理论模型的多维推导到实际案例的创新应用,每个知识点都需要她投入大量精力去消化吸收。然而,这种持续的智力挑战反而成为她前进的动力:通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主动向师生请教,她顺利攻克了薄弱环节,跟上了课程的进度。回顾这段历程,她感慨自己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实现了跨越,更是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培养了敢于直面困难的勇气。

 

专业课之外,Laverne最喜欢的一门课是ECON102微观经济学原理。“在微观经济学原理课程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周默涵巧妙地运用现实案例,将抽象晦涩的经济学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易于理解。从微信的迅速崛起,剖析背后的商业策略与市场竞争逻辑,到本地市场动态的解读,课程让我们看到经济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鲜活体现。” Laverne跟我们分享说。在她看来,这门课程绝非仅仅是图表与公式的简单堆砌,更是为她提供了观察中国社会经济脉络的独特视角。

 

作为一个早已习惯新加坡终年如夏气候的人,适应浙江的寒冬起初是个不小的挑战。但随着时间推移,她渐渐沉醉于这片土地随季节更迭展现出的独特魅力:红梅悄然谢幕,樱花紧接着绚烂绽放,而后绿树成荫。Laverne尤其钟情于这里如梦如幻的校园景致,“欧式风格的建筑与缤纷绚烂的花海相互映衬,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之中。” Laverne难掩欣喜,向我们热情分享道。 

 

对 Laverne 而言,旅行是解锁生活的另一把钥匙。中国广袤大地上丰富的历史与多样的地貌奇观,尤其是那些藏在青瓦飞檐间的传统建筑,都深深吸引着Laverne。学习间隙,她总爱背着轻便的行囊独自出发——她的脚步延伸到杭州满是诗意的小径、南京沉淀着深厚历史的石阶、北京庄重巍峨的红墙、上海藏着海派风情的巷弄,还有天津熙熙攘攘的街头。每到一处,她都沉浸其中,收获了独一无二的体验。她满含兴奋与新奇地分享道:“我在天津听了相声,那是我人生中首次领略中国相声的魅力,真的太有意思了!演员们幽默风趣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逗得我捧腹大笑。” 自从被相声这门独特艺术的美深深折服后,她便满心期待,打算在暑假带着家人一同奔赴天津,让家人也能感受这份别样的欢乐与美好。

 

时光悄然流转,如今,Laverne和Anila在ZJUI的交换生活已渐近尾声。对她们而言,这段独特的经历绝非仅仅局限于语言学习与文化探索,更是一场深入内心的自我探寻之旅。在一次次克服困难、突破局限的过程中,她们发现了自己潜藏的勇气与毅力。这段交换生活为她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自我的大门,让她们在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浪潮里,重塑认知,收获成长,这段与ZJUI同行的经历也必将成为她们人生中熠熠生辉的宝贵财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