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概览 / 详情
为村民做设计,为古村赋新能,ZJUI这个团队深入乡村两月有余!
时间:06/11/2021 记者:张旖,马克,吴瑞嘉 摄影:课题组供稿

引言

这里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桃源街道横金村,村民多下山务工而去,古村仅余4户5人。耄耋之年,难免不便;除去旧垣,只剩乡愁。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一届印迹乡村

创意设计大赛浙江省预选赛中,有这样一个获得了优秀设计奖的团队,他们来自ZJUI,在导师引领下倡导低碳,天马行空;为民设计,行之惟实,深入最基层,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不懈奋斗。

 

用创意和勇气,跨界设计获奖

 

近日,第一届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浙江省预选赛结果揭晓,来自ZJUI土木工程领域的博士生吴瑞嘉,硕士生潘弘毅,本科生包梓辰、胡润、毛嘉熙,科研助理马克、刘启晨组成的团队,在ZJUI求是特聘讲座教授,能源、环境与可持续科学研究部主任肖岩的指导下,以“桃源·横金”项目获得高校组乡村室外公共环境设计优秀奖。该赛事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尚浓智库主办,旨在紧密围绕浙江省乡村振兴和未来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推动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文化振兴、社会事业促进“三大行动”。

 

跨界去做建筑设计和公共环境规划,对这个土木工程领域团队既是挑战所及,也是责任所在。

 

肖岩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生物质材料相关研究。在与宁海县校地共建的生物质材料与碳中和建设联合研究中心工作开展中,课题组成员潘弘毅同学偶然发现了横金村,“就像《桃花源记》中渔人忽逢桃花林一样惊喜,我绕着村子走了好几圈,欲穷其村。” 偶然的邂逅,令正在探索搭建示范性生物质建筑可能性的该团队豁然开朗,也成为了他们参加乡村创意设计大赛的契机。

 

1

 

 

这个隐秘在山林间的古村,虽身在闹市区半小时交通圈内,却囿于短短两公里的山路,成为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满是残垣与旧房的村落。古朴的横金,小道纵横,只剩4户人家,随处都是岁月的印记,时间仿佛在这里静止——这一切都使横金成为了项目组实践碳中和建设乡村振兴的最佳落脚点。

 

尽管室外公共环境设计领域对于土木工程领域师生来说完全是崭新的内容,但ZJUI的这群活力十足的年轻人,不畏挑战,迈出了改善村中百姓生活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步履。“面对拥有坚实规划设计专业基础的竞争对手们,我们只能踏实进取,做深、做实每一步。”项目组组长马克说道。在肖岩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全体成员前往宁海县横金村实地考察走访,深入当地开展测量、采访等工作,积累了大量素材和数据。对于不计其数的新领域知识,同学们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兴趣,跨学科整合了数据科学、数学建模、建筑、能源、航拍摄影、平面设计、金融等领域的知识技能,充分展现了一个工程科研团队的素养,彰显了ZJUI一贯倡导的跨学科交叉培养特色。

 

 

用汗水和脚步,照亮被遗忘的角落

 

 

 

2

3

4

▲ 实地考察现场

 

为真正做好令村民满意的设计,切实改善古村环境,课题组同学埋头苦干,完成了深入的实地调研走访。失修的古道,破损严重的房屋,都未能阻挡他们的步伐,他们走进了尚在此居住的林阿姨、涂奶奶两位村民家中访问调研,也同两位村民进行了深度访谈。“良田美池桑竹都只是表象,桃源的本质,应当是怡然自乐的百姓。我们的规划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真正为横金的村民做一些事,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想为这个被遗忘的角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马克在介绍走访情况时说,“为了获得最真实准确的一手数据,调研村民需求,我们赴实地考察了多次,考察时间最长的潘弘毅,在那边待了两个多月。”

 

在一次次的现场踏勘和访谈中,宁海籍的胡润同学发挥了重要的方言沟通作用,身为宁海人,他对项目的建设推进更是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作为在宁海生活了20年的人,我从未听说过横金村,甚至我的父母对横金的认识也都仅限于似乎听说过这个名字。当我真正来到横金村,目睹了这边破败坍圮的灰白砖瓦房,采访了两位居民后,我甚至有些无法相信这样艰苦的生活真实存在于宁海”。同他的感受相仿,与91岁高龄的涂奶奶交流的过程,成为了令每个成员深受感动和启发的事。老旧的房子,清苦的生活,暖心的交谈,分离时蹒跚送别的步履,都坚定了同学们做好这个项目,尽快将项目落地,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的决心。

 

5

▲ 涂奶奶与项目组送别

 

 

根据考察掌握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本着尊重历史与可持续发展、碳中和建设相结合的理念,提出了“依山傍水,低碳自然,宜居宜业,留住乡情”的指导思想,方案着眼于拯救保护修复再现疏于维护的古迹遗址,在尽可能维持其古村自然风光的前提下开发村落,规划民俗、营地、山水湖景步道等,鼓励村民返乡就业,年轻人回乡创业,共同开发保护这一桃园秘境。

 

"桃源·横金"乡村室外公共环境设计方案

 

宁海县人民政府对课题组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推荐,称其“提出了注重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的规划方案,为乡村振兴、宜居宜业注入了新动能,带来了新活力”,“力争将师生们的优秀设计规划真正落地和实施”。

 

指导老师肖岩教授表示,能通过这样一个实际的课题,引导学生考察社会,自主思政,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将科研成果惠及百姓,是培养具有责任担当的未来青年科学家的一个良好途径和契机,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碳中和具有深远的意义。

 

 

 

 

用生物质材料 ,助力可持续发展

 

“桃源·横金”项目的设计与建造响应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在建筑领域独树一帜。项目参考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在满足室内舒适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自然方式降低房屋基础设施所带来的能源能耗。考虑到该项目工程属于小规模村庄,在生活污水处理上使用集中处理模式,以两户为一个单位建立沼气池,在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消灭病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其产生的沼液和沼渣还可作为农药添加剂、肥料、饲料等再利用。

 

项目的房屋主体建设计划部分采用层叠压合工程竹材,保证安全性和艺术性的同时实现低能耗建筑。横金村所处的宁海县盛产竹材和本土速生木材,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生产资源,可以大大降低运输和建造成本,便于就地加工。

 

项目能源规划师吴瑞嘉同学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课题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尽可能地维持乡村原有风貌,保护好当地的乡村生态系统。建筑行业如何实现绿色减排是目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也是我们团队一直在潜心研究的重点领域。”

 

长期以来,肖岩教授带领团队以建立工程竹结构工业化体系为目标,推广工程竹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5年,肖岩教授与团队研发Glubam(格鲁斑)胶合竹材,并获得美国专利商标局(USTPO)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的批准注册,之后应用于建筑和桥梁设计建造中,已完成50多座示范性建筑落地中国和非洲,在2008年被评为“Best of What’s New”最佳新产品奖,获得10余项专利授权,团队对于工程竹材的研究长达15余年,首创多个工程竹建筑结构体系并在国际范围内发表50余篇具有引领作用的论文。

 

项目利用团队已有的生物质材料研究基础,面向“双碳”目标交出科技创新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答卷,为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独特智慧。

 

 

 

感悟回首

 

01 马克 | 项目组负责人

乍看之下的横金是未被沾染世外桃源,然而对横金的居民来说,一切都只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是一支空巢老人的悲叹曲。我们的规划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真正为横金的村民做一些事。

 

02 吴瑞嘉 | 能源规划师

通过深入走访并了解到当地村民生活的现状,也感受到了横金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建筑应是温暖的,如何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改善当地村民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增强村民幸福感和全面脱贫的获得感,同样也是我们想要在此次实践中得到的答案。

 

03 胡润 | 拆迁协调员

作为一个宁海籍的学生,能参与科研项目和竞赛非常荣幸。横金村因为其闭塞的处境,与前童古镇等代表性新农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91岁的涂奶奶,与我们聊天时非常高兴,还因我们来看她、陪她聊天而感到感动,蹒跚着也要出门送我们离开。我们真的是责无旁贷,必须尽早落地。

 

04 刘启晨 | 建筑师

横金村目前居住人口均为老人、老村房屋破败等现状反映了我国空心村的普遍情况。危房、缺少公共设施、生活不便等问题,都是同学们聚焦的核心。我们希望在为村民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的同时满足村民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以乐居为目标,同时带动横金村的经济发展。我自己刚从ZJUI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准备向建筑学方向发展,这个项目也为我自己提供了一个练习和准备的难得机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