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经专家团队严格评审,81个ZJUI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RTP)完成立项工作,其中包括国创项目4个、省创项目5个、校级项目12个、院级项目57个、科研实践项目3个。 此次SRTP选题多样,课题除了计算机、电气、机械、土木等领域的项目外,更有 “公司创新能力对IPO定价的影响”等涉及金融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课题。不少课题内容跨学科,需要多学科合作,课题组成员也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同学们关注身边问题,提出了“示范性数字孪生校园”、“ 旋转雾化器性能研究”等课题;聚焦科技前沿,着手探索“基于动态时序知识图谱的智能问答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激发式类脑芯片关键模块数字化实现”、“基于无人驾驶车辆安全测试仿真和建模”等课题;围绕可持续社会,提出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自然及人工水系统信息图构建”、“仿生学功能性微纳表面制造和测试”等课题。
谭安琪、陈圣伟、甘涵宇小组的课题“远程运动中心可变的机械约束手术机械臂的设计优化”(指导老师:Liangjing Yang)致力于解决现有机械设计瓶颈,提出了一种新的远程中心运动(Remote center motion, RCM)机构,实现可变RCM点以满足不同手术需求,目前市场上暂无机械约束机械臂实现该功能。该机构能满足有创手术工作空间的要求,在工作空间内实现不受奇异点影响的平稳运行,优化机构灵活性,稳定性,电机线性偏差等。目前,该小组已完成机械结构含参数的初步设计,得出工作空间和灵活性RCM点变化的相关性,他们撰写的论文“Design Optimization of a Mechanically Constrained Re-Localizable Remote-Center-of-Motion”已投稿至IEEE ARM会议。
胡楚瑄、陈炯帆小组从纳米比亚甲虫能够从空气中凝结水的背部的特性中汲取了灵感,提出了“仿生学功能性微纳表面制造N/和测试”课题(指导老师:胡欢),旨在利用光刻技术,模拟纳米比亚甲虫背部亲疏水面积交错的微观结构,并对该结构进行优化,利用微纳米制造实现最大集水效率的功能表面。该纳米材料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其研究成果对于缓解世界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有着巨大意义。
贾哲洋、李浩博、杜天泽小组则聚焦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非易失内存技术之一——相变存储器(PCM),提出了“相变存储器电热耦合过程建模仿真方法与软件开发”的课题(指导老师:陈文超),旨在设计对PCM进行电热过程模拟以及其他相关模型的模拟的软件,从而促进相变存储器的设计、开发、优化,推进相变存储器的研究进程,进一步缩短相变存储器的研究周期。该课题涉及计算机软件、热物理、电子器件、可靠性物理、材料等多学科,有较广的覆盖面和较强的适用性。
郭漠杨、傅哲宇、李辰浩小组提出了“互补视角下基于地面约束和时空特征的多人匹配追踪” (指导老师:王高昂)项目,基于多视角下目标的时空特征和目标间的相互联系建立共有地面并实现多人匹配追踪,致力于解决实际场景中监测手段单一、干扰源多等问题。目前该领域尚处于发展阶段,人体位姿估计等技术在人像跟踪、自动驾驶、智能学习中也都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大学生科研训练旨在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开拓学生工程视野,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问题导向性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学生们经过大学生科研训练会为未来成为工程领域的创新人才打下良好基础。